既定的结束

2018-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l_paradise

写下了标题,就意味着真的要离开了。虽然,早前也发过几次牢骚,表达了对离别的种种情绪:比如淡然,比如不舍,又比如对未来的期许。

2016年8月,人生旅程中第一次来到凉山,秉着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两年目标,待到现在。最开始在隶属于首府西昌区划的四合乡的索爱支教半年,在那个美丽的学校的角角落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来辗转到凉山腹心地的美姑县合姑洛乡,在美姑县海拔最高点——黄茅埂的山腰待了半年;最后,我来到了美姑县的九口乡——一个近乎处在美姑县城和昭觉县城中点的地方,和一群可爱的志愿者,可爱的孩子们,刻画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独具特色并值得回忆的人生篇章。

说是支教总结,不如说是要写一些支教生活中的小片段。便是随手摘了几张照片,简单讲几个小故事。

Story 1

既定的结束

第一张照片,是九口一众人最喜欢的休闲活动的缩影。天气晴好的饭后或是周末,没什么特别安排的老师们就会互相约着,到学校附近的山头或者是学生家里闲逛。放松心情,饱览自然风光,也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状态。

这一次,我、小花老师、黄小仙、王延四人,约着一起到学校后山溜达。没有走往常所走的路,王延带着我们从后山的另一条路行进。相比较而言,这条路能看到的风景比较好:远眺九口乡政府所在的丛林掩翠,俯瞰美姑河不息的湍流……在开阔的视野里,陶冶情操,尽情舒怀。沿着小路上行,遇到了在山坡上玩耍的孩子们。体会着他们与在校时不同的放松和欢愉,用幼稚的思维和温柔的口吻和他们聊天,彼此的了解在加深,相互间的距离在拉近。

后来,便有了这一张合影:绿树群山人面相映。照片由王延拍摄。

Story 2

既定的结束

第二张照片,是17年的教师节的片段。

刚上山没多久,赶着教师节,中心校安排了乡里的老师们联欢。刚开始支教的好几个同伴在这一次联欢中,第一次尝试彝族的饮食。

硕大的脸盆,彝族特色的“马石子”,酸菜豆腐汤,“坨坨肉”以及本土蹲而食之的就餐方式,给一帮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然说到了饮食,不得不提的就是彝族的酒文化。其实并不知道彝族自己的酒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之前参观彝族博物馆,见过古老彝族的酒器;去越西县家访,领教过普通彝家酿造的苞谷酒;“列席”过彝族的丧礼,旁观过他们大口吃肉,觥筹交错的情形;听过他人传说某某地结婚的时候,新人家里摆放整齐,堪比一堵围墙的喝完了以后的啤酒箱子……

总结不出来,好歹要说点什么。忽然想起来我们戏称“雪花啤酒”是“凉山口服液”,大抵可以证明些什么。

照片应该也是王延拍摄的,照片中,老师们的脸上还带着初试彝餐的“欣喜”。

Story 3

既定的结束

彝族年,是彝族人的盛大节日。17年的彝族年,我们为学生们安排了联欢会,定在彝族年放假的前一天举行。

虽然算是旱季,但本身是11月左右,基础气温不算高。本来很多学生穿的衣服就比较单薄,天公又不作美,那几天天气预报都有雨。我们做了相应的预案,期望可以让联欢会顺利举行。

联欢会当天,很多学生冻得直打哆嗦。一个个单薄的身子在一身身单薄的衣服下,散发这并不足够的热量。按照预案,老师们组织各班学生到操场上,一起跳达体舞热身。

全校两百余名师生一起,大手牵小手,在早冬的刺骨寒意中,跟随着音乐的节奏,酝酿着节日的温暖氛围。

Story 4

既定的结束

第四张照片,记录的是九口同学们的饮食生活。

周一到周五的中午,学校有阳光午餐,平常我们自己解决早餐和晚餐。许是每天米饭炒菜吃的厌烦了,这些老师们商量着包一顿饺子打牙祭。

没有面案,只有一根擀面杖。我们擦干净了餐桌,把两个小菜板整饰干净,又找了啤酒瓶充当擀面杖,拾掇出来了一顿“美味”的面点。

再后来,每周一到两顿面食成为了九口的常规。或是馒头,或是馓子。也买了压面机,专门用于解决学校没有面案的囧境。

说起饮食,不得不自嘲一下自己的厨艺。在索爱和马红支教的时候,我还可以算是厨艺担当。到了九口,第一次炒菜没有掌握好分寸放多了盐,被众人讨伐之后,我便再也没有经受多少油烟的侵蚀。轮班做饭的时候,洗个菜、切个墩,帮帮厨;偶尔做做面食,也乐得自在逍遥。

Story 5

最后要说的,是“九口”。

九口,在之前的整篇来说,都是地名。在当地人的口中,“九口”用彝语应该叫“甲谷”,有院子的意思。这一段要写的九口,就是直白的汉语:九口人。

两张照片上,其实都是十个人,毕竟,按照索玛花支教的分配逻辑是两个人搭班。九口四个年级五个班,满编确实是十个人。然而,本该满编的十个团队在整个2017-2018学年,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以不足十人开始,又以九人结束。

既定的结束

图一是学年上学期的满编团队的合影。学期开始的时候,大培训志愿者人数不足,九口支教团队九人上山,等了一周多,中期培训的志愿者上山,我们才结束了人员不足,部分人分别代多门课程的日子。十一长假的时候,九口原支教志愿者到访,刚好让他帮忙给我们拍了一张全家福。没等到学期结束,团队中一个人因为家中变故,提前下山,我们以九人的姿态参加了基金会的总结大会。

既定的结束

图二是学年下学期满编团队的合影。学期伊始,仍旧是大培训志愿者人数不足,新培训队员还没有结束培训。九口七名老队员先期上山,一周后,结束培训的一名新队员加入团队。仍未满编,队长和教研组长分别兼任两门主课课程,直到有两名原先不确定是否归来的老队员回归。一切才重归“正轨”。

“正轨”也是相对而言的。人员满编让人欣慰,但在3月初-5月底,我们除了要跟进每天授课的进程,还要忍受停水停电的困扰,也是不胜其烦。

五一假期刚过,团队中的年龄、经验担当因为公司事务提早下山,九口成为名副其实的“九口”。我们也以这样的阵容坚持到了学期结束,圆满完成本了学期的教学任务。

不仅仅是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在这片校园里,也留下了点点滴滴。有的人,还会再回来,继续未完的旅程;有的人,达成夙愿,要离开大凉山,回到原本的生活中去。

终归都要离开,终归都会留下些什么。凉山情缘,在既定的结束之外,是说不清的牵绊。

l-paradise/2018.06.2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