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哲思文学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神隐于心

2018-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Emma鹿
毛姆像

最近,同性恋被定性为非正常性关系,同性恋题材作品被和谐,为同性恋发声的学者专家被禁言。如蔡康永所说,我们不是怪物。此篇聊聊我所仰慕的一位同性恋大神,毛姆。

1


古语有云:食色,性也。孔子在《礼记》里也讲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说明了什么?人们从古至今都明明白白,吃饭和性,这两件事都属于人之天性。

异性恋人把同性恋人划归为异类加以排斥封杀,这个逻辑就等同于,素食者指责肉食者,“小兔兔这么可爱的小动物你们都吃,你们简直不是人!”荒唐吗?!

我猜他们或许根本没听过LGBT这个概念,根本不了解性别多样化这个客观事实。但盲目做出这样的决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希特勒全球追杀犹太人。

权力是个双刃剑,使用不慎就会伤及自身。

2


言归正传。

毛姆,187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全名威廉·萨摩塞特·毛姆。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凭借美貌和出色的社交能力享誉巴黎。

可惜的是,毛姆很早就父母双亡,跟着伯父长大。在他一生中,学过医,参过战,当过间谍,写过小说剧本,去过世界各地游历,他的人生不能不说是精彩绝伦。

作为一个相貌英俊的文学剧作大师,主动上门投怀送抱的女人,肯定如过江之鲫。毛姆在自己的作品里写过这样的文字,

“当一个女人向一个男人作求爱的表示而被拒绝时,她往往会得出两个结论,非此即彼:一个结论是,他是个同性恋者,另一个结论是,他患着阳萎症。”

毛姆年轻的时候,想必为了掩盖自己同性恋的秘密吃过不少女人的苦。因此他算是相当“仇恨”女性的文学大师。在他的作品里,几乎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是残缺的,他蔑视女性、讥讽女性的文字,比比皆是。

在毛姆的自传小说《人生的枷锁》里,他把自己在青年时期追求的女孩塑造成一个赤裸裸的绿茶婊,美丽、势利、庸俗、物质、愚蠢,最后堕落为街头野鸡,不得善终。

其余的女性角色,虽然没有这么不堪,也逃脱不了虚荣愚蠢的内在,只能依附于男人,头脑里只有“爱情”这个东西,没有其他正经事可为。

即便对于与他齐肩的女性作家,毛姆对她们的评价也不甚宽容。

他写简·奥斯丁是个衣着土气的乡下女人;《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他毫不留情的说她是个拉拉(毛姆当时自己都还在掩饰他本人是个同性恋的事实)。他关于两位女作家的评价就写在《文学与巨匠》一书中,公开发表。

3


《文学与巨匠》并非一部八卦小说,而是一本十分正经的文学评论集,描写19世纪末至20世纪最赫赫有名的十位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毛姆的独特之处就是没有动用专业的批评方法来评析这些大家,而是去挖掘他们的生平。

在他看来,一个作家能写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每个作家选择的题材、创造的人物及所持的态度,都传达着他本人的个性、感受和体验,所以必须弄清他成长中的所有重要事件。

撇开毛姆客观理性评述作品的文字部分不谈,他简直就是个“人肉”段位的狗仔,把那十位文学大师的私生活细节来了个彻彻底底的大扒皮。

你很难想象,这些文学大师们为了多挣稿费,绞尽脑汁的往自己的作品里插入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增加篇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一些大部头作品,经常会觉得拖沓乏味。

那个时代,女人对于男人而言,通常是用来提供性爱、财产,或者持家的工具,这些文学大师也难以免俗。所以你一旦知道,巴尔扎克、司汤达、托尔斯泰等人在一生中,为了钱,为了性,疯狂的四处猎艳,有些人甚至沾染了性病,简直震惊到瞠目结舌。

撇开男性不多论,毛姆在描写简·奥斯丁的一篇中,摘录了大量她跟姐姐通信的原文。电影把简·奥斯丁塑造的实在太完美了,当你读了她的私人信件后,根本无法仰视她。只能发自内心的说一句,姑娘,你真是太毒舌太八卦了。 这里随意摘录一二。

“由于受到惊吓,谢伯恩的黑尔太太早产好几周,昨天生下一个死婴。我估计是由于她无意中看了自己的丈夫一眼。”

“我很欣赏坎布利尼太太的头发,做得真好,不过对她再没有什么别的好感了......斯坦霍普将军真是个绅士,可惜腿太短,燕尾服又太长。”

当然个人道德的缺失和不完美与其作品所传达出的道德力量是否矛盾,这正是我们考评人性的复杂和争议所在。

国人是习惯造神的,每一个正面人物都必须是熠熠生辉的高大全形象,否则不能让信众们跪倒膜拜。但人当得了神吗?泯灭掉人性的人,还是有血有肉的人吗?还是真正的人吗?

4


毛姆在我看来,是一个隐匿于世的出世高人。但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像托尔斯泰等人那般写出一部鸿篇巨著。因此,在当时哪怕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把他看成一个二流作家。

我想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看透了人性,大部分时候只是用自己的文字漫不经心地轻讽着世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表现出一流大师应该具备的那种崇高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的写作技巧其实已经远远不只是炉火纯青这么简单了。随意一个作品,他都能够在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情景,将人性善恶、人生意义毫不生硬的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捕捉到了这些极有价值的讯息。

在《人生的枷锁》中,他在伦敦重遇学画时的一个旧友,两人交谈——

“当你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怎么样,你找到答案了吗?”

“没有,你不告诉我吗?”

“不,不,我不能告诉你,除非你自己找到,否则答案就毫无意义。”

是的,如果我告诉你,人生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你是不信,觉得我无知狂妄?还是相信,然后直接崩溃?

但人生的确就是没有意义的。不过这个答案对不对,也只有等你自己亲历过一生,才有可能真正去理解和接受。

我读的第一本毛姆小说《刀锋》就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刀锋》的男主角拉里是一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他曾经跟我们每个人一样,追逐着世俗定义的财富和成功。但在一战中,他最好的朋友死在他的眼皮底下,他突然对人生恍惚了,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于是他抛弃了自己的未婚妻和中产生活,去世界各地,去各种宗教当中寻找答案。十几年后,他找到了答案,准确说,没有答案。他又回到了纽约,散尽了自己所有财产,做了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悄无声息的度过了他的下半生。

5


几乎毛姆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追问或者逃离。最为著名的是那部《月亮与六便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仰望心中那轮遥不可及的月亮。

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选择精神还是物质?毛姆笔下的诸多主角人物,选择了精神,逃离了物质社会,然后终其一生籍籍无名,尘世来去,不过水面上微风漾起的一阵涟漪。

一个人阅历越多,就越清楚,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万事万物都是多元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了灰色地带、灰色人性。无论一个人是去追求精神生活,还是追求物质生活,只要遵从了自己的内心,那么都不该被轻鄙。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毛姆的字里行间,写明了他通晓所有的人性软弱与狭隘,让人忍不住想抱住他痛哭不止。

每个人自出生那刻起,就注定要赴死亡之约。在余生每个值得珍惜的日子里,即便我们是平凡、不完美的,也要拼尽全力,做一个真实、完整的自己。

否则等到临终那日,回顾自己的一生说,“那不是真正的我"。可惜,谁都没有机会重来一次。

毛姆的真实人生里,他以豪宅、名车以及每年数千英镑的赡养费为代价,和妻子分道扬镳,然后跟自己的同性友(爱)人生活在一起,共度了余生。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