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微小行动带来的改变

2019-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头麻麻_39ea

这个题目让我忍不住把行为认知疗法和SFBT做对比,都是要从行动中得到积极体验,促进改变。有什么区别呢?

我对过去的自己做了一个评价:唯一坚持的事情就是不坚持,做淘宝应该是时间最长的事情了,也是销售好的时候就积极,销售不好也没有动力去改变,缺乏学习能力和方法。其它事情也陆陆续续做了不少,大部分都是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用小学的故事来比喻就是“小猫钓鱼”,一会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最后也没钓到鱼。或者是“猴子掰玉米”,看见西瓜扔了玉米,看见其它又扔了西瓜……小学书本的故事真的寓意深刻!

用认知行为治疗和SFBT分别如何对待?

1.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的是认知、行为、情绪三者互相生发的促进关系,正向或者负向。最后落脚点在行动上,但基础还是要调整认知,即在过往的经历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先心法后技法!

微小行动促进积极情绪和正向认知,再次引发行动,人生呈现螺旋上升状态。不针对某个行为目标,而是开启内驱力。我三心二意的人生源自底层的扭曲认知。

2.SFBT不深究过去,只针对当下和未来。例外架构、假设架构、目标架构是三大要素。例外架构切断与过去的链接,目标架构搭建与未来的链接,假设架构针对当下和未来。SFBT更强调技法。

微小行动即对目标的分解,即目标导向。先完成再完美的出处,0到1的距离大于1到100的距离。因为害怕达不到终极目标就失去希望,拒绝行动或者否定微小行动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我虽然很多事情没有坚持出结果,没有实现目标,但是我付诸了行动就会有收获。在当时看来是失败的,现在看来丰富了阅历,而且没有那些断断续续地行动,我不会遇到船长,或者N久之后才会遇到,譬如船长平台已经发展到人尽皆知的状态。

说到这里又想到船长在分享大课里提到的当下社会的人的状态,缺乏意志与行动,只有情绪。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想得多做地少,欲求不满,产生焦虑,越来越空。

最近的英语提不起兴趣来,薛兆丰的行为经济学听了开篇有点晦涩,也缺乏行动,蔡康永的情商课可以听懂一点,今天做饭时间又翻出来听了几节。说来奇怪,今天听的情商课内容刚好和行动有关,也是说不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再行动,不要追求完美,没有绝对地完美。最后提出的问题也值得大家思考:回忆一下之前想做的事情,哪些是你想完美一直在等,最后完成的?于我而言,等着等着就没有了……

而更奇怪的是,当下的迅速行动总能有收获。譬如今天的晨间导读和情商课的重合,譬如上次看完死亡诗社,随便听了蔡康永的课,刚好他也推荐了死亡诗社,做了评价,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经常生活中无解的题,随便一番书刚好就有答案,仿佛那个答案就在那里等我一样。

行动之后的感觉真的很美。

船长的提问是她的课程设计是如何推动行动的?我不知道,回看了很多遍晨间导读的题目,都想不起来船长对应的晨间导读的内容,可是我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不舍得停下自己的脚步。我就是信任船长,我认为她能给我我需要的,不问原因,无条件。如果非说有,那就是帮我分解了大目标,很多小目标逐一实现,我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足。目标牵引着我一步步行动。

真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