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鹏举兄大疫二首/作者:邵明
——诗眼:薤露湿衣裳
(网上截图)
大疫二首:
大疫不消亡,恒无扁鹊方。
饥人慌避祸,客子乱投荒。
旷野风掀被,连宵雨扫冈。
翻身复登道,薤露湿衣裳。
汗青伤故国,霜冷暗中原。
门户鸡鸣寂,津途犬吠喧。
三年如乞命,万语忽无言。
落得云泥里,行行尽雪园。
十月初七、陈鹏举
薤露湿衣裳的出处——出自 唐代 宋之问 的《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里的一句——“柳河凄挽曲,薤露湿灵衣。”
曹操也写过一首诗,就叫《薤露》。曹操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种挽歌的调子,是乐府古题,汉时人送葬时的挽歌,多依此调。之所以叫“薤露”,那是一种感慨。薤有点像韭菜,但非韭菜,叶子细长,跟韭菜一样可吃。这东西到处都有,薤白目前在中国各地,除了新疆、青海外,都能产。可见汉时人们也常见。薤叶上的露水,是最容易消散的,因为其叶细长,就像松柏树叶都很难积露一样。人们因为晶莹的薤露容易消散,总想到生命危浅,于是以此为送葬之挽歌。
第一首诗里的“扁鹊”两字,我们学医的都知道,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典故我就不展开了,这首诗应该不难理解了,敏感词汇在诗里,可以逃过一劫。
第二首有点难,我是硬装榫头了。“门户鸡鸣寂,津途犬吠喧。”岀处——《悲春》唐代: 殷济/“青青柳色万家春,独掩荆扉对苦辛。山月有时来照户。荒村寂寂鸡鸣早,穷巷喧喧犬吠频。”。故国,中原,悲春,应该能理解。
“落得云泥里,行行尽雪园。”的岀处——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西南行却寄相送者》“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两首诗,“大疫不消亡,恒无扁鹊方。三年如乞命,万语忽无言。”,此两句不难理解,指的是当下。然后,鹏举兄引经据典,引岀了,薤露、悲春,我把它看成是诗眼。唐诗里有“风灯无定度,《露薤》亦逡巡”的句子,“风灯”,是风中灯火,跟薤露一样,都很容易逝去。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归途十里尽风荷,清唱一声闻《露薤》。”归去途中风景很好,心情舒畅,但却听闻《露薤》之歌。十里荷花再迎风吟唱,也难掩心中凄凉。三年大疫,诗二首,露薤、悲春抵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