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更计划每周读一章读书

(17)2019年第12周.这才是心理学.见证和案例研究证据

2019-04-23  本文已影响4人  史远方

(17)2019年第12周.这才是心理学.见证和案例研究证据

2019年3月20日 10:00:00

写在前面:这是个人每周读一章活动的第17次打卡,2019年第12周。我决定每周读一章书,坚持十年以上。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这才是心理学》,本章题目为《第4章见证和案例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01 个案研究

1.1 个案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后期不再有效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在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是有用的,因为此时寻找有趣的现象和待研究的关键变量很重要。虽然个案研究在早期的、理论形成前的阶段是有用的,但在研究的后期,当对理论进行检验之时,个案研究就毫无用处了。

由于个案研究在特定理论的检验中不能作为证实或证伪的证据,所以它在科学研究的后期不再有效。其原因就是: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说是必要的。

1.2 弗洛伊德工作的缺陷是只做了一半

弗洛伊德工作的一个缺陷就是,他从不进入第二步,即从个案研究中建立的有趣假设转向对这些假设的真正检验。

研究弗洛伊德的重要作家之一弗兰克·萨洛韦(Frank Sulloway)说:“科学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是提出假设。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当时看上去非常有道理的假设,但他从未以严格的、科学所要求的方式采取关键的第二步。”

02 安慰剂效应

2.1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对他们有所帮助,这种倾向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医学研究的考察来说明安慰剂效应这一概念。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所有的新药研究程序都必须包括对安慰剂效应的控制。一般来说,如果在一组病人身上试验一种新药,就要组建一个患同样病症的对等组,给他们服用等量不含任何药物的药剂(安慰剂)。两组病人都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药。这样,两组进行比较时,安慰剂效应——即给予病人任何一种新的治疗都会使他们感觉好些的这种倾向——就能得到控制了。仅仅报告百分之几的病人吃了新药后症状得以缓解是不够的,因为如果没有控制组的数据,就不知道报告症状缓解的病人是由于安慰剂效应,还是药物本身的疗效。

安慰剂效应在抑郁症治疗中是29%(即29%的病人服用安慰剂后报告症状缓解了),在十二指肠溃疡中是36%,在偏头痛中是29%,食道炎是27%。

例子:

1.安慰剂效应的概念在电影《绿野仙踪》中有绝佳的阐述。仙女并没有真的给铁皮人一个心脏,没有给稻草人一个大脑,也没有给狮子以勇气,但是他们都感觉更好了。

2.一个怪异的研究(见Begley, 2008)发现,一组接受了虚假外科手术(有创口,但是没有进行实际手术)的被试,和真正接受手术的被试一样,报告了几乎相同程度的骨关节炎症状的缓解。

2.2 安慰剂可以是有害的

多兹(Dodes, 1997)警告说,对于安慰剂的积极反应并不意味着病人的病是虚构出来的,他还警告,与流行的观念正相反,安慰剂可以是有害的:“安慰剂效应能够通过证实或强化想象中的疾病来‘诱发’慢性病。病人会对那些利用安慰剂效应的非科学从业者产生依赖。”

『何远舟的得到』:「这与唯心主义多么相似,但确实得到科学证实。似乎,我们不能把身与心完全分开,也间接证明了具身认知理论。」

03 鲜活性效应

3.1 “鲜活性效应”阻碍人们正确决策

社会和认知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人类记忆和决策中的所谓“鲜活性效应”。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可获得性造成强烈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鲜活性。个人见证的鲜活性常常令其他一些更可靠的信息黯然失色。

例子:购物时,我们在不同的品牌前权衡了半天,最后却由于某个朋友或某则广告对另一产品的推荐,而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买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翻看了《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中的数千份消费者调查之后,我们终于决定要购买一辆A品牌的车;又参考了几本汽车杂志之后,看到里面的专家们也都推荐A牌子的车,这更坚定了我们的选择。直到在一次聚会上,我们遇到一位朋友,他说他一个朋友的朋友买了一辆A牌子的车,结果是辆残次品,光维修就花了几百美元,而且这哥们决定再也不会买这个牌子的车了。显而易见,这样一个个案本不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决定,因为我们是在收集了针对数千名用户所做的调查报告和众位专家的评判之后才决定要买A牌子的车的。

3.2 荒谬的送别

一个朋友开车20公里载你去机场,因为你要乘飞机作一次750公里的旅行。分别的时候,你的朋友很可能会说:“一路平安”,这个临别赠言其实是充满伤感的讽刺意味的,因为你的朋友在回家的20公里路上死于车祸的风险,要比你飞行750公里的风险高出3倍。

这就是鲜活性问题,它解释了A对B的安全祝福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因为恰恰是A正处在更大的风险之中。

3.3 康奈尔大学的高自杀率名声来源于生动性

从统计上讲,康奈尔大学并不是自杀率高的学校。事实上,它的自杀率在全美处于中下水平。它的名声和实际的统计数据没有一点关系——与康奈尔的实际自杀频数一点关系都没有。与之有关的事实是,康奈尔大学挨着两道冰封的深渊峡谷——横跨峡谷的是两条令人胆战心惊的桥梁(Frank, 2007)。无怪乎自杀案件经常在这些桥上发生,当救援队在峡谷里找回尸体时,往往会导致交通瘫痪,更重要的是,生动电视画面拍摄到了自杀案的一组组镜头。而服药过度导致的死亡则没有等量齐观的媒体报道。可见康奈尔大学的高自杀率名声来源于生动性,而不是统计数据。

3.4 不同的报道方式导致完全不同的效果

人们对鲜活的轶事信息作出不同反应。只讲数字时,公众反响平平,但如果有鲜活图像,公众就会强烈反应。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眼见为实的倾向。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只有当公众学会像重视图像材料一样重视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抽象材料时,公众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像屏幕上闪过的最新图像那样变化无常。

例子:

1.一个例子来自于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媒体对越战的报道。随着战事的拖延,美军的死亡人数仿佛无休止地增加,媒体开始报道当周美军死亡的人数。一周接一周地过去了,这个数字在200至300之间徘徊,公众似乎已对这种报道习以为常了。然而,某杂志用几个版面的篇幅连续刊登了前一周阵亡者的个人照片。这时,公众非常具体地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一周内逝去的大约250个鲜活的生命。结果,此举导致了大规模的、针对这场代价巨大的战争的抗议声浪。250张照片所产生的影响是每周数字报道所远不能及的。

2.2004年,一档叫做《晚间在线》的电视节目在伊拉克战争一周年之际公布了在这场战争中死亡的700多名战士的名字和照片。在这一时刻,历史又重演了。这一做法与该档节目在“9·11”事件一周年之际播放受害者的姓名和照片的套路完全相同,当时这些照片的播放都征得了受害者家属同意。

『何远舟的得到』:「要想做出更理性更科学的决策,就要想方设法避免鲜活效应的影响。看到数字,想象其中代表的图像;而看到图像,可以把它转换成数字。」

04 巴纳姆效应

4.1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曾被心理学家广泛地研究。研究者发现,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并且都是对自己独特的描述。巴纳姆效应正是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础。

例子:有一个来自谢尔默的例子。

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总是及时地帮助别人。但是也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你有一点点自私……有时候你太忠于自己的感受以至于会暴露过多的自己。你善于思考,并且对任何事情,在改变想法之前都希望看到证据。如果你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你会非常小心,直到你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才会充满信心地行动……你知道怎样做一个好朋友,你懂得训练自己,所以在别人看来,都在你的一切掌控之中,但其实有些时候你是缺少安全感的。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比现在更受欢迎,更加自如。你面对世界表现得很有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艰难的体验而非书本学习。

大多数人都发现,这个总结是对其个性非常准确的概括,但是很少有人自发地意识到大多数其他人也同样认为它描述了他们自己!许多众所周知的语句和措辞(如这个例子)使很多人认为适用于他们自己。

4.2 还施彼身的兰迪

詹姆斯·兰迪(James Randi)是一位魔术师,并且是个多面手,他曾经被麦克阿瑟基金会授予过“天才”奖。“了不起的兰迪”(Amazing Randi, 他的艺名)通过揭穿“通灵”骗术和庸医疗法来达到教育公众的目的。

兰迪的另外一个兴趣就是去证明,对于任何一个荒谬的事件或无中生有的言论而言,获得见证是多么容易。他的手法就是,让人们掉进其见证所编织的陷阱里。

例子:在一档广播节目中,兰迪揭示了另外一种伪科学——生物节律能够如此流行的原因。一位听众同意每天都记日记,并将日记与一份特别为她准备的两个月的生物节律表做比较。两个月以后,她打回电话告诉听众:生物节律绝对不是假的,因为节律表预测实际行为的准确率超过了90%。兰迪不得不把他的秘书所犯的一个愚蠢的错误告诉给这位听众,秘书错误地将本该发送给另外一个人的节律表发给了她,而不是她自己的。然而,这位妇女还是同意看一下真正属于自己的表格是怎样的,于是,又一份表格立即发送给了这位妇女,并且请她再打电话过来。几天后,这位妇女带着解脱感打进电话,说她自己的表格也同样十分准确——事实上,更为准确。在下一期节目中,大家发现,另一个错误发生了。这位妇女收到的是兰迪秘书的节律表,而不是她自己的!

05 伪科学的危害

5.1 伪科学盛行对社会的危害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

伪科学的盛行对社会的危害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人们倾向于不考虑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当在伪科学上花费了时间(和金钱),人们不但没有收获,还浪费了本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的时间。当政治领袖笃信伪科学时,他们的信仰会给数以千计的人们造成严重的后果。

例子:

1.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喝无氟的水,尽管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含氟的水可以显著减少蛀牙。疾病控制中心估计,在氟上每花费1美元,在牙病治疗上的花销会节省38美元。无氟地区数以百万的美国人正承受着不必要的蛀牙的折磨,仅仅因为他们的邻居坚持相信伪科学的阴谋论——氟有很多有害的影响。

2.南非前总统塔博·姆贝基(Thabo Mbeki)拒绝接受“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一科学的共识。邻近的国家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给感染艾滋病的民众注射抗逆转录病毒,但是南非不这样做。据估计,拒绝接受抗逆转录病毒导致365000名南非人遭受过早死亡。

5.2 被伪科学耽误治疗的乔布斯

由于陷入伪科学之中,人们无法利用对他们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病人之所延误了接受正确的医学治疗,就是因为他们浪费时间去寻求虚假的治疗。史蒂夫·乔布斯在被告知得了胰腺癌后,就无视他的医生而去追求未经证实的水果节食、咨询灵媒、进行无效的水疗,延误手术长达9个月之久。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13)2019年第8周.这才是心理学.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12)2019年第7周.这才是心理学.可证伪性:如何挫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8)2019年第4周.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充满生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