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精选

《路西法效应 :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作者: [美] 菲利普

2020-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刘书朋

原作名: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内容简介: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他编创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斯坦福监狱实验漏洞百出,每个环节都不规范,严谨的边都搭不上,即使没有媒体的披露也挺明显,戏剧化结论的吸睛能力跟教授的各方面受益处有目共睹,再结合事后实验参与者包括作者的回顾。这实验毫无说服力。忽略这一实验,本书其它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回顾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暴力系统的特点和深层逻辑。尤其恶的本质那章,让人想起艾希曼那本。但这本的分析更深入,作者对人性的敏感也是让人非常佩服了。但要就事论事,真实场景一定是复杂百倍的。不要无脑延伸,看过很多利用路西法效应的肤浅文章,传播的还贼快,糟心。

#  我知道我不是个好人。这感觉可真糟糕。

#  满足了我对这个实验方方面面的好奇心,就是有时会觉得作者太啰嗦了点。

贰:

善恶的界限是——不是固定的,是可变动、可逾越的。

路西法效应集中在它的阴暗面,人可能投向阴暗,但他本身并不阴暗。

恶的心理学定义:恶是行使权利(权利才是关键),故意对他人进行心理伤害,对他人进行身体伤害,残害他人的生命或思想,犯下反人道罪行。

权利存在于系统中,系统造就出腐化个性的情境,这个系统是指法制、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要改变一个人,就要改变其所处的情境。如果你要改变情境,你得知道其权利存在于系统的何处。

人性的转变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1、人会如何影响情境?

2、情境如何影响人?

3、制造并维持该情境的系统是什么?

尽管着重于恶,但是人类有无限潜力,使任何人向善或向恶、关心或冷漠、创造或毁灭,甚至可以使我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恶棍。

一个好人如何变坏?你不需要药物,你需要的是心理学过程。平凡的好人堕落为恶魔的七个社会化过程:

1、无意间迈出第一步

2、对他人去个性化

3、对自己去个性化

4、推卸个人责任

5、盲目服从权威

6、不加鉴别地服从群体规范

7、袖手旁观,漠不关心,对恶性消极容忍。

其容易在新的或者不熟悉的环境中发生。习惯反应失效了,人格和道德感被关闭了。

斯坦福监狱试验研究的是机构权利如何影响个人行为。路西法效应揭示了善恶本身同体,关键在于情景的力量,权力才是释放魔鬼的真正诱因。斯坦福监狱试验给所有的军事行为一个警告,如果你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赋予人们权利,就是在给滥用开通行证。他们明明了解后果,却任其发生。

在医疗模式上进行转变:从个人特质必须转向公共健康模式,这个模式同时考虑情境与系统对疾病的影响。欺侮是病、偏见是病、暴力是病。

英雄主义是恶的解药,现在所谓的英雄主义是,平凡之人行英雄之事。传统的英雄主义是错误的,他们是极少数的个例,他们为目标投入毕生的努力,因此我们才知道他们的名字。

汉娜阿伦特提出了“邪恶的平庸性(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他之所以作恶,并非因为他有以人类为敌的恶魔天性,或者他想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出人头地,相反,他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服从上级命令、忠于职守,不敢越雷池一步;他把自己降低为“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只不出声的驯服工具。

“英雄主义的平庸性(barility of heroism)”对应邪恶的平庸性:所谓英雄并非仅是天生异于常人的超人,而是当可能为恶的时机来临时,能够以良心和道德行事的普通人,英雄是作出不平凡社会行为的平凡人。大多数英雄应该是平凡的人,而英雄行为是不平凡的。

所有的情境都是有力量的。关键是,这个情境,可以刺激一些人内心的敌意想象,使我们成为恶之犯人;也可以激发一些人内心的英雄想象。情境是同样的情境,而你必二者必须居其一。

英雄主义心理学:我是等待中的英雄(自我的标签)。想要成为一个英雄,你必须学会成为一个异类,因为你得和群体规范相左。英雄是那些在社会上行非凡之事的平凡人,那些有所为之人。

英雄主义有两个关键:

1、在众人消极冷漠的时候有所作为

2、你的行为必须以社会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平凡的英雄,先想再做。

叁:

金巴多教授为了了解一般人如何受到情境力量影响,于是在史丹佛大学规划了实验监狱的计画,征求自愿者扮演狱卒与囚犯两种角色,毛遂自荐者事前不知自己分配到何种角色,为了增加实验的真实性,金巴多加入了「逮捕行动」的流程,甚至让自愿者的家属信以为真。

这群受试者没有任何前科,也没有精神上的疾病,绝对多数是大学生,有些人以为可以在模拟监狱里闲聊打屁,没人愿意当狱卒,孰不知这项计画带给每一位参与者终生难忘的震撼影响,大部分的人都以为,邪恶的行为、纳粹的举措,肯定是异常的变态思想造成,但是,在纽伦堡大审时,许多被控为杀人共犯的官员透过心理评估,科学家大惊失色地发现他们神志正常,只是在情境与压力之下,人格得以扭曲。是故,金巴多教授说:「邪恶具有平庸性。」

被分配担任狱卒的人,不乏亲切和善、多才多艺之辈,然而,金巴多教授却没有足够的职前训练资料可供参考,只告诉他们几项原则:「不可殴打囚犯、尽力制造囚犯的无力感与挫折感,令他们易于管理。」第一天,狱卒们还不习惯自己的新角色,到了第四天,他们已经对于虐待囚犯感到稀松平常,并且乐在其中。因为要制造囚犯的无力感又不能殴打他们,狱卒们想出各式各样的花招,叫囚犯半夜起床、动辄要求囚犯跟着他们的台词念诵咒骂不合群者的口号,或者,命令无意义的肢体劳动,不准正常进食,来加强囚犯的无力感,说到这里,你想到了军队中的情境吗?

第三天,有人因为崩溃而被送出,金巴多还加入了假释听证会与家属、牧师探访,为了假释,囚犯们不敢得罪狱卒,默默忍受。金巴多请来牧师友人帮忙评估囚犯的情况,这位牧师说,实验中的所有囚犯都是天真稚嫩型的,并不了解真正的监狱是什么,但是金巴多已经把模拟的情况设计得不错了。

囚犯们设计的叛变失败了,有人开始产生妄想,狱卒回家之后开始对家人大吼大叫,金巴多正为自己的成功设计沾沾自喜,当一位囚犯的母亲对兼任典狱长的他诉说亲儿的神色不佳,情况堪忧,金巴多便以「典狱长」的角色自清,把皮球踢回来,暗示对方的孩子可能本来就有精神不稳的情况,监狱没有任何问题。这令我想到,有些孩子被同学欺负,家长到学校问老师,老师却暗示那个孩子自己本身就有问题,企图保护自己扮演的角色。

到了第六天,金巴多教授跟助理讨论是否应该继续实验,请他的女同事前来观看,不料对方连看都不看,一语不发地就流着泪离开了。原来,这位女同事在路上恰巧遇到其中一位还没执行公务的狱卒,她认为该狱卒是个亲切体贴的年轻人,孰知才踏近牢房便撇见该狱卒虐待囚犯的恶劣行径,差异太大令她感到难过,认为这个实验严重地扭曲了人性,第七天,金巴多教授宣布实验结束,以免发生任何不测。这个实验被改编成了德国电影《实验监狱》(Das Experiment),获得了大小奖项。

这个实验震撼了整个学界,金巴多与狱卒囚犯们都上了电视节目,当囚犯克莱忿忿不平地质问最残暴的狱卒赫尔曼为何这么做,对方则回答:「这是我的小实验,我想要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承受言语辱骂到什么程度才开始反击或反抗。而这也吓到我,因为没有人出面来阻止我...他们只是接受我说的每一句话。...(他的眼睛中泛着泪光)大家在我开始虐待他们的时候,为什么不说些什么呢?为什么?」

在这个情境中,有三种类型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是过度沉溺在其扮演的角色中,譬如嗜虐的狱卒与认命的囚犯;第二种是坚持中道,狱卒只求公事公办,不要伤到人就好,但也没有阻止同事的暴行,囚犯若认为狱卒不合理,就会拒绝一起辱骂同侪,甚至绝食抗议;第三种,是最多人的一种,不想被前两者脱累,认为逞英雄却害大家连坐受罚才自私,被骂也是活该。

金巴多探讨系统架构(或权力架构)如何影响一般人抉择,好人也可以轻易为恶,因为在情境中只要剥削了个人独特性,为恶非常容易,不然为什么军队需要制服呢?即使为恶,大家都穿着一样的衣服,也不认为是自己杀人放火,只消说句:「我只是奉命行事」就可以撇开责任,纳粹军官受审时也是这么回答的。

一般人可能以为那情境大概都是由某些权威人士塑造的,这话只对了一半。金巴多又提出了裸检事件的案例。在美国有数十家餐馆经常接到假装是警官的人来电,从店副理口中套出某位年轻有魅力的女员工之名,然后推说对方有窃盗嫌疑,若不想送警局,就必须由自己人搜索全身,一边用电话操控店员行动,最后女员工往往一丝不挂,连私处都必须检查,白白满足了这些窥淫癖者的成就感,最夸张的一则例子则是,这位假装是警官的仁兄居然唆使女员工自慰,并且帮另一位进行裸检的男员工口交,搞得乌烟瘴气,受害者也身心受创。那些权威是谁给的权力?不就是乖乖受骗的小绵羊吗?

金巴多又举一例,某女遭强暴,全裸奔出求救,现场有三十三人围观却无动于衷,于是她又被歹徒拖去殴打,幸好有警官路过,才得以幸免。每个人都觉得其他人会去救她,如果人少一点,才愿意去救她,心里都害怕惹上麻烦。这就是集体之恶,纳粹之恶,也在于诸国默许他们的暴行,不为之恶莫过于此。有一个小学老师突发奇想做实验,说棕眼睛的学生才是好孩子,于是蓝眼睛的学生被欺负,隔天她改说蓝眼睛的学生才比较资优,那些被欺负的蓝眼睛学生反过来欺负棕眼睛的学生,而且更甚。只要去掉人的个别性,把你要欺负的对象跟小蚂蚁划成等号,当成比自己还劣等,那什么样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伊拉克美军虐囚案众所皆知,其实当地的监狱环境非常糟糕,满地粪水,性侵时有所闻。一个小军官要连续工作四十多天,睡在恶臭无供水的小囚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你说他会不会压力过大去虐待囚犯呢?因为他只是一个小咖,随便一个官都比他大,但所有的囚犯都可以任他欺侮,在这种环境下,正常人都会变得心理扭曲了。更夸张的是,被派去那边的心理医生完全被蒙在鼓里,不晓得女兵早已拍下许多不堪入目的照片私下流传,并且还觉得很有趣。权威的角色会使人蒙蔽,而你若不加入权力核心圈就会被排挤,还杀不杀人?不杀,就等着被排挤。

许多时候,我们都被自己扮演的角色附身了,忘了在那面具下,我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为了保护那张面具,所以导致许多遗憾。我觉得,虽然说一切事物都在内在,该去净化自己,但如果见到不义之事,还是应在能力所及尽一份心力,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来当英雄,金巴多教授在他的网站策划了《英雄计画─探索&鼓舞我们的内在英雄》,邀请各界英雄好汉推广英雄教育,英雄也是平凡人,不平凡的是,他们敢起而行、付诸行动。

在书中,金巴多也提到一位杰出越战英雄休‧汤普森(Hugh Thompson,Jr.),他的同袍在调查越南村落中的越共,为了报复越共,虽然没找到人,却打算干脆将所有老弱妇孺一起杀死,连婴儿都不放过,休恰巧驾驶直升机进行支援行动经过上空,降落下来救了一群还活着的村民,当他们回到直升机时,仍瞧见同袍一边跑过来一边朝伤者开枪,于是他下令停止屠杀行为,威胁如果有任何士兵或军官抗令,直升机的重机关枪就会向他们开火,同袍的军阶其实比他还高,但是他才不管,虽然他救了这些人,但是军方为了报复,一直让他出危险的任务,导致他驾驶的飞机被击落五次之多,经过三十年后,军方才愿意承认休‧汤普森与他的机组伙伴值得表扬,但吊诡的是,也有人歌颂下令屠杀的卡利上尉行径。

《路西法效应》是综合金巴多教授多年研究的经典之作,非常博大精深。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大家去做见义勇为的傻瓜,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角色,不得不去说、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从长远的眼光看来,也许是愚行;有一些正确的事情,在你去做的时候,不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认同,许多人害怕别人不认同自己的想法或理念,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便从事不合道德的事情,反过来说,利用怕被排挤的恐惧感操纵他人,对一个自信满满的权威者来说是多么容易啊!但是,别忘了,给他权力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呀~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付出,读再多书也没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