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 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点明情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翠柏成林的地方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一问一答,开门见山,交代武侯祠所在地。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惊”,开门见山, 点题明旨,表明作者因季候变化触发的怀乡宦游之慨;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按理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开门见山,将心中悲愤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2、统领全篇:开篇领起全篇内容,先总说后分说。
《春山夜月 》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首联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其他三联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 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望”在诗中的起到统领全篇作用。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 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
3、铺垫:用前面一系列非主要内容为后面主要内容做准备 。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做铺垫。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Wǎn)得行人住。诗作先是层层铺垫,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四棵树来表明这幅图的主体景色, 树木环绕,四方皆有,而后破势而出,点明留别主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pèi)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抒发奔赴边疆,建功立业的豪情,也透露出思乡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大江东去”与结尾“一尊还酹江月”,以大江开始,以大江结尾,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杜牧的《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4、照应:指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更加突出主题。分照应标题、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三种。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杜甫《静夜思》: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全诗首尾照应, 结构严谨。“未休兵”照应“断人行”, “雁声”照应“寄书 ”“断人行”照应“长不达”, 表达了战乱频繁诗人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大江东去”与结尾“一尊还酹江月”,以大江开始,以大江结尾,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6、层层深入:指诗歌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终日织布但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因为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因为织不成布只能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天上星写到织女,再到普通人的感情,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 进一步表现了世间人们的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7、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回环反复的音乐美,又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诗经》章法上最主要特点就是重章叠句。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而且将诗意不断推进。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7、起承转合:开始句,承接句是开始句的延伸、延续,转句是语意的转换和变化,合句是结尾,点明主旨,收束全篇。 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前两句实在是平淡无奇,但是转句和合句结合,把这首诗化腐朽为神奇。从几片上升到无数片的阶段,而合句“飞入梅花总不见”才是诗人最想表达的眼前之景,雪花和梅花最后相互交映,进而达到梅花似雪,雪似梅花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起句从古人做学问要用心开始写起,承句延续首句只有不遗余力方可老有所成,转句意思转变为做学问的方式不能局限于书本上,合句则由事及理, 得出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8、承上启下:起到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过渡作用。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白天赛龙舟、踏青等热闹场面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铺垫。
9、卒章显志: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咏昙花 月色融融昙花艳,日上三竿姿色残。莫叹人生转瞬逝,高雅永垂天地间。笔者借美丽的昙花一夜败落,表达了对于短暂人生的赞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章中用的也是卒章显志的写法。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首联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其他三联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10、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 ,结句以景结情,通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抒发无限的乡愁以及立功边塞的雄心 。
11、线索:时间、空间、事物、情感等都可以作为线索。 (2011 年全国卷)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线索,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12、对比: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对比。前三句描写昔日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索。
13、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后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怨闺”的主题。
14、以小见大:以小事、小景、小物表现大主题、大境界。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运用以小见大手法,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小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的骄奢淫侈。
课堂演练
1、《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问:““春半如秋意转迷”在句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意转迷”承接上句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春半如秋”引起下文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春景象的描写 ,由人到景,此句起到连接和过渡作用。 《渡湘江 》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这是被贬途中所作。“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2、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分析其作用。 答案: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3、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问: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诗人细腻地描写了画玉花骢的过程。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有一天,玉花骢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那画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 ①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为烘托画工技艺高超做了铺垫;②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肥东的神采尤其不易,也为烘托画工技艺高超做了铺垫。
4、孟浩然《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问: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挂帆起航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疑是赤城标”照应“望”,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5、《赠钱征君少阳 》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问:分析诗中铺垫手法运用。 首联中“三月”点明暮春季节,描写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为颔联写感慨作铺垫。颔联紧承第二句,由暮春到想到钱和自己都已鬓发斑白,抒发暮年感慨。 颈联写暮年的隐居生活, 后句写水边钓鱼,由此引出尾联有关吕尚的典故,运用典故,祝愿钱少阳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其中也暗含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前三联层层铺垫,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
6、《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佳人默默不语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船夫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
”不语含嚬深浦里”结构上有何作用? 下片”不语含嚬深浦里”一句承上启下。“不语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同时又启下,正是由于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7、浣溪沙(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金多。 请说说“一霎好风生翠幕”这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作用。此小令实际是宝贵者的人生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而词人的情感是通过一组景物意象传达的。上片写的是“重帘”之外的景,诉诸“视觉”;下片笔触转到“重帘”以内,诉诸“听觉”。这儿的“转”,正是由“一霎好风生翠幕”完成的,“好风入幕”,便是一个巧妙的“过渡”。
8、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9、寄远(09年山东卷)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