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时期的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盘活劳动和土地
德宗时期,连年战乱,国家财力枯竭,同时又逢饥荒,民不聊生,粮食匮乏。
政府没有钱建立起国防军,也就是府兵,中央军,而只能听凭地方军阀割据。
这时候李泌相处了一个绝好的办法,就像现在的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
因为当时,在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是现成的,大量好的土地抛荒;
劳动力也是现成的,大量农民没有活干,也没有饭吃。
如果能够让农民干活,种地,就能有收成,老百姓就能吃上饭,就会安定下来。政府也就有税收,有钱,就可以建立起国防军。
但是,老百姓没有耕牛,没有农具等生产资料。
于是,李泌想到的办法就是给农民注入耕牛和农具,给他们分配土地,让他们去种田。
成熟后,粮食由政府高于市场价回购一部分,收益与政府分成。
就把整个局面盘活了。
就是李泌说的:陛下诚能用臣之言,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粟麦日贱,府兵亦成。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问题,例如政府回购就没有很好的执行,粮食给了,却没有拿到钱;同时,税负较重,老百姓还是比较困苦。这都是后话了。
具体故事是这样的:
德宗又向李泌询问恢复府兵的策略。李泌回答说:“今年征发关东士兵戍守京西的有十七万人,算来全年食用粮食二百零四万斛。现在粮食每斗值一百五十钱,合计需钱三百零六万缗。近来国家遭逢饥荒战乱,经费不足,即使有钱,也没有粮食可供买入,所以无暇计议恢复府兵啊。”
德宗说:“这又如何是好?赶快削减戍守的士兵,让他们回去,你看行吗?”
李泌回答说:“如果陛下采用我的建议,可以不用削减戍守的士兵,不用打扰百姓,而使粮食充足,谷子和麦子的价钱逐渐下降,府兵也能够成就起来。”
德宗说:“果真能够如此,朕怎么会不采用呢!”
李泌回答说:“这必须赶紧去做,再过十天,就来不及了。如今吐蕃人长期居住在原州和会州一带,用牛运输粮食,粮食吃光后,牛没有用了。请调出左藏中质地变坏的丝帛,染成花色斑烂的丝帛,通过党项人将它们卖给吐蕃人,每换一头牛,不过需要二三匹丝帛,算来拿出十八万匹丝帛,可以换来六万多头牛。再命令各冶炼场铸造农用器具,买进麦种,分别赐给边疆一带的军镇,募集戍守的士兵,让他们耕种荒田,与他们约定明年麦子成熟后加倍偿还所用的种子,对剩下的粮食,按照当时的价钱增加五分之一,由官府收买。来年春天种庄稼还用这种办法。关中土地肥沃,荒废已久,初种必然会有丰厚的收获,戍卒从中得到好处,耕种的人们便会逐渐多起来了。边疆地区的居民极为稀少,将士们每月吃官府供应的粮食,他们所收获的谷子、麦子无处去卖,粮食的价钱必然就贱了。所以,名义上是官府增价收买,实际上却比今年粮食的价钱低得多。”
德宗说:“好!”当即命令实行这一办法。
李泌又说:“边疆地区的官员有许多空阙,请募集人们交纳粮食,将他们补为边官,便可使今年粮食足够用了。”
德宗又听从了他的建议,接着问道:“你说府兵也可以成就起来,此话怎样?”
李泌回答说:“戍守的士兵靠着屯田富裕起来,便会安心留在他们的土地上,不再想回去了。根据原有的制度,戍守的士兵三年轮换一次,到三年将满时,下令凡有愿意留下来的人,将他们所开垦的田地作为永业田。他们家人愿意前来,原籍所在官府便发给沿途提供食品的文书来遣送他们。当地官府要根据应募的人数,以公文报告本道。即使是河朔地区的各节帅也能够免除替换戍卒的烦劳,也是乐于听命的。用不了几次轮番替代,戍守边地的士兵便成了定居边疆的本地人,于是一律采用有关府兵的办法来管理他们,这就可以使关中变困苦穷乏为富庶强盛了。”
德宗欢喜地说:“果真如此,天下便不会再发生变故了。”
李泌说:“不是这样。我能够不用兵打仗,便使吐蕃自行困窘。”
德宗说:“你有什么计策?”
李泌回答说:“我还不敢讲出来。等到麦子和谷子发挥效用了,然后才可以计议此事。”
德宗再三询问,都没有得到回答。
李泌本意打算联合回纥、大食、云南,与他们共同图谋吐蕃,使吐蕃需要防备的敌手增多,但他知道德宗平素憎恨回纥,惟恐听到他的建议会不高兴,会连同屯田的计议也不实施了,所以他不肯讲出来。不久,屯戍的士兵响应招募了,愿意留下来耕种屯田的人有十分之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