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那么令人神往,原来答案在这里

2024-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蜻蜓之旅

对于北京,总有一种执念——一定要去北京游历一番,品那特色美食北京烤鸭、逛那天安门、故宫、胡同、四合院等等。

如若要去北京,我觉得先了解北京,再有目的的去游玩是不是会更好呢?

《北京三千年》《好一个北京》《重拾》这三本书是我的首选,它从北京文脉到历史足迹,从文化到建筑,从现在到未来,让你见识到不一样的北京。

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有3000多年,它的起源和发展的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北京是如何从北方边陲发展为全国首都的?考古工作者又是如何从地下之城破解北京前世今生的呢?

在《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有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北京历史深厚悠长,八百年的建都史,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才发展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呢?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分别讲述了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历史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北京三千年以来都有哪些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

在《好一个北京:作家笔下的北京》一书中,有陈建功、肖复兴、刘一达、侯磊等26位老中青三代文艺名家为我们讲述了老北京的生活日常,那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迎面扑来。那一幅幅有声有色的老北京生活图景;那经过历史变迁的北京城,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哪怕时过境迁,文人们笔下的老北京依旧深入人心。

那地道的北京滋味;那与时令节气、民俗习惯相关的吃食,可不仅仅是一道菜,那可是关乎民俗的传统与传承。

在陈建功的《北京滋味》一文中,他说活得好,不光得有吃有喝,还得有文化。因为有文化意识,人才能活得有滋有味。

为什么说北京美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呢?

你看那“共和锅”。这是饭馆专为解馋的散客所设,并且还暗含“五族共和”之意。

还有那用枣木烤制,带有果木之香的百年老店“全聚德”的烤鸭、用高粱秸作燃料的“便宜坊”的焖炉烤鸭;百年老卤所制作的酱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腥不膻;“六必居”的酱菜,在选料方面极其严格、制作方面极其精细······不愧是老字号,看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立马飞去北京品尝一番。

在肖复兴的《京都冬食》一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时不食”,应时令、按季节吃东西。比如,元旦吃驴肉,谓之“嚼鬼”;立春吃萝卜,谓之“咬春”;三月到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吃,沾沾仙气儿;四月吃京西的大樱桃,谓之尝一岁百果之先;五月吃粽子、新玉米等等,一个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祷与祝福,都蕴含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有些食物还可以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风俗与民风,是漫长农业时代的一种文化积淀,透着现在越发缺少的与泥土与自然相近的亲切感觉。

可惜如今大多数都在吃季节食物。

在刘一达的《胡同味道》一文中,北京人给胡同取名真的是有趣又有文化。比如,这条胡同有棵大柳树,就叫大柳树胡同;这条胡同里住着一位武定侯,就叫武定侯胡同;这条胡同有座真武庙,就叫真武庙胡同······没有标志性建筑的就找个能反映社会生活和道德规范的词来命名,比如弘善胡同、恭俭胡同、育德胡同等等。还有名字难听的就取其谐音改。

所以,想知道北京胡同名的来历,得先了解一些北京的历史。

不管是北京人还是北京美食还是北京建筑,那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京味儿生活如此令人神往原因吧!

除了从文人笔下可以了解北京,我们还可以从老照片的视角,来看看北京的前世今生。

《重拾》一书中选取了250 余张老北京珍贵的老照片,以及北京日报深度周刊“旧京图说”栏目的经典篇章,让我们通往旧时光的隧道,见证老北京的真实面貌,打破你对老北京的认知。

北京已建城三千多年,建都八百多年。它都有着怎样的秘密往事呢?让我们跟着1860年至1948年私藏的老照片来一一揭密吧!

本书共分为四章,通过一张张老照片,让我们看清100年前的老北京的真实面貌、你不了解的宫廷故事以及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你能想象,清代的老北京那种“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的景象吗?那坑坑洼洼的路,一下雨,黄土变成泥浆。更糟糕的是那时的北京没有现代的垃圾处理系统,满街都是居民随手倾倒的垃圾,可想而知,当时的卫生情况。

交通便利是民众的刚需,因此前门的交通进行了改建,京师环城铁路、京张铁路也开始了修建。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你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修建过程。

你想了解燕大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吗?你想知道东单、西单牌楼拆除为何要拆除吗?你想知道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考古发掘现场是怎样的吗?你想知道一百年前还有哪些新鲜事吗······一切尽在本书中,有图有真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