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7】诚意正心,未发之中。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41人  唐松涛经营实学

【守衡问:“《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功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zhi)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守衡问:“《大学》的功夫就在诚意二字,诚意的功夫就在格物二字,修齐治平,做到诚意的极致就行,还有正心的功夫,‘有所愤怒、喜好和开心,就会不得其正’,这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说:“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想才能领悟。知道了这个道理你就理解未发之中了。”

       守衡再三请教老师。

       我们再来回顾下《大学》里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诚意在前,正心在后。为什么说诚意后,还得正心呢?还得回到陆澄问王阳明的一句话来理解,陆澄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心是身体的主宰,心的灵明处是知,知的发动在意,意之落地在物上。意是通过心去作用在行为上,最后落在物上的。有诚意还不够,还得把握好心的中正才能防止失之偏颇。

       在《大学》中对正心的功夫也有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要正心者,就得明白愤怒、恐惧、喜好、忧患就会让自己不得其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有回到了《中庸》的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绪是正常的,没有发出来就是中正的状态,就算发出来了,也知道有所节制,做到“不迁怒”。这就是使得心不失其正的要领。

       王阳明说:“做学问的功夫有浅有深,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不切实用功去让自己喜欢善、讨厌恶,怎么能够积累善、去除恶呢?这个切实的意念,就是诚意。然而,如果不知道心的本体原本就是纯粹无物的,时时刻意地让自己喜欢善、讨厌恶,就会凭空多出一份意念,就不是心体开阔公正了。《尚书》说‘不刻意为善,不刻意为恶’,这就是心的本体。所以说‘有怨恨、愤怒、喜好、快乐的感情,会使得心体失去中正’,‘正心’只是在‘诚意’的功夫中去体会自己的心体,使自己的心体像镜子一般空明、像秤一样平衡,这就是未发之中的中道。”

       刻意为善为恶就会多出一份意念,祛恶扬善是顺应天理,不需要刻意为之,加入个人情感,就不能正其心。我们再来回顾下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善恶是意之动,但是心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的,如果心也跟着善恶去动的话,就会有失偏颇,还得回到中正的态度上来,才能体会心的本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