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破万纸,下笔有神
初三十六班 王文欣
子美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练字也该是一样的道理。
我小时候就是闻着墨香,听着宣纸与毛毡摩擦的声音长大的。爷爷酷爱书法,主攻汉隶和行楷,还会画几笔山水人物。我还够不到大木桌的桌面时,爷爷就给我一个小板凳,我站在小板凳上,小手撑着铺了毛毡有点扎人又有点叫人痒的桌面上,常一看就是一下午。到了上学的年纪,爷爷送给我一幅《劝学图》,用他擅长的汉隶在小女娃读书的画旁工整地抄了一首颜真卿的《劝学》。
上小学之后,我开始学毛笔字。师父姓解,擅欧楷,同时教硬笔和软笔,硬笔收十来个人,软笔只收了五个,有一个是他与我们同龄的女儿,师父对练硬笔的小孩又讲笑话又发糖,我们练软笔的就只能关起门来苦写,他半小时进屋查一次,手里拿一把戒尺,不过不用来打人只用来在纸上指指点点。他对质和量都要求很高,稍微达不到要求就要罚写,一视同仁,他女儿也一样。要说练字的过程,那实在是乏味至极,笔画还好说,结构真的是一种小小的我无法理解的东西,这一横要写长?凭什么啊,我上一个字就是短的:有些字左边的笔画还非要伸到右边去,你私闯民宅是不是?对着欧公的九成宫和我自己的乱七八糟写半天,我脑袋都要炸了。不过所幸,在练字纸越准越高中,我的毛笔字在同时茁壮成长着,也为我以后的语文考试默默打下了半壁江山。
其实在我长时间与这些方块字做斗争的经历中,我早已不仇视它们,学会了与它们成为朋友。字其实是我心理状态的体现,我能看出这段时间我烦躁了,或浮于表面、或不认真仔细,这些纸上的小精灵总会提醒我改正错误,向正确的道路前行,这或许是因为我在写它们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揉了些我自己的“神”进去。
我曾岁岁苦写,终换得与字为友,字中有神。
终觉:“墨破万纸,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