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双11,你用剁手提升了生活品质,却从不曾拥有品质生活
十年前,我和媳妇(当时是女朋友)还住在租的大开间里。那年,刚好赶上第一个双11。对于一个几乎从不网购的理工男,当我从媳妇那里听到双11购物节的时候,第一反应是:MD,又要开始败家了!
之后的每年,双11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先营销造势,然后购物攻略,之后全民狂欢,最后喜报频传。十年来,这个固定套路却几乎从未变过。今年也不例外。
双11的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给儿子讲完睡前故事,便立刻投入到10亿人的抢券、剁手狂欢之中。
第二天,各电商平台的喜讯便在微信朋友圈泛滥起来。
2018年京东双1110亿中国人再次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消费升级”的概念实至名归。
什么是消费升级?就是老百姓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而双十一就是互联网助推这一趋势的一种外力。就像马云所言:双十一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精髓便是用消费提升生活品质。
而短期的挥霍狂欢,却难掩长期的内心焦虑。
当下中国人的“焦虑”已经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无论是贫困人群、中产人群还是富裕人群,都被“焦虑“所困。虽然焦虑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根源,那便是“现实总赶不上梦想的脚步”。
于是便出现了一幅奇特的画面。一边是五光十色的购物狂欢,一遍是夜深人静的声声长叹。一边每个人都笑逐颜开,一边每个人都满面愁容。一边是美好生活的五彩斑斓,一边是真实困境的积重难返。
我们用用越来越多的物质点缀生活,却总也填不满内心的空虚;我们用金钱和消费改善生活品质,却离品质的生活却越来越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内心空虚1. “生活品质”侧重品质,“品质生活”侧重生活
当我们提到生活品质的时候,往往都用衣食住行的改善来描述。
从动物园大市场,到专业设计师的私人定制;从青岛燕京瓶装啤酒,到啤酒屋的特色精酿;从苹果香蕉水蜜桃,到番荔莲雾车厘子;……
图(90年代的北京/今天的北京)
当提到品质生活的时候,我们通常依然在描绘品质,却忽略了生活。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在学习中度过,在加班中度过,在游戏中度过,在差旅中度过,在刷剧中度过,在路上度过。是的,我们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因为没有时间生活。
一份全球各国人的时间利用调查(1998-2009)显示,中国人的一天除扣除个人护理(吃饭、睡觉、医疗等)之后,剩下的时间中67%的时间在工作,而其余34%的休闲时间在干嘛呢?看电视、玩电脑、运动、社交等。
而在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当下,想必休闲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手机占用了吧?
手机依赖那到底什么是生活?
这个问题,活着的人说的话可能不具备说服力,毕竟我也不算过来人。不过刚好有本书记录了1000个人的临终前的遗言,这里摘录五条,愿能给你以启示。
1. 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2. 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麽多精力在工作上。錯過了關註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
3. 希望當初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而不是長期壓抑憤怒與消極情緒
4. 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而沒有因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曾經閃亮的友情
5. 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而不是習慣了掩飾,在人前堆起笑臉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因此生活的定义也不相同,但我想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应该是那些你到临终时也不会觉得后悔和遗憾的事。
2. “生活品质”做加法,“品质生活”做减法
这是第二个区别。
除了消费升级,生活品质的提升还需要用更丰富的选择来体现。我们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打开互联网电商平台,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这与10年前相比都是一种巨大的飞跃。
可品质的生活却与物质是否丰富无关,相反,他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近两年特别火的一本书叫《断舍离》。“断”,即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家里的那些泛滥的破烂;“离”,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这本书虽然是一个日本人写的,却是受到中国古代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的48章写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里面“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的意思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舍弃历史包袱就能做成任何事(无不为),治理天下就要用这种方式。
其实道理放在生活上也一样。
有本书叫《这么远,这么近》里面描述北欧人的生活状态:
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地,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
被房子、车子、票子充满的人生,和被孩子、妻子、园子充满的人生,北欧人选择后者,因为他们要的是品质,而不是物质。
北欧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即便是男人也不会以“加班应酬”为由,牺牲与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度过不开电视机的“家庭时间”。
他们一起做饭,做游戏,讲故事,聚会,很少有人在外留恋。即使要加班,也以不影响家庭时间为
准。
比收入、比福利,我们可能比不上北欧人,不过,生活方式我们却可以选择。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活得北欧一点”。
你就是你的生活。
北欧人采用6小时工作制,所以如果追求物质财富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再打一份工。但大多数北欧人选择舍弃工作,陪伴家人。
除此之外,从家里的陈设到自己的着装,北欧人都是追求极简风,不必要的都舍弃,包括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他们相信,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被物质占满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
而我们不仅用物质填满自己,还填满孩子的生活。
我们给孩子玩具,却很少陪孩子一起玩耍;给孩子买漫画,却很少给他讲故事;给孩子买飞机汽车,却很少陪他一起去科学馆。孩子被物质包围,貌似很幸福,实际很不幸。
而我们自己的内心其实和孩子一样。他的快乐与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用什么包包其实也没有关系。他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晚上拿着书本听爸爸讲故事的时刻。
那一刻,我们都褪尽铅华,成为自己,才找到生活最本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