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回忆季
1988年的7月7日、7月8日和7月9日,经过三天的顽强坚持和激烈拼搏后,十年寒窗苦读的历史暂时告一段落,下一步的命运将在不久后分数公布出来时就会有个结果。
这就是我的高考。虽已过去了三十一年,但当时高考期间的点点滴滴的往事至今不能忘怀,那时的紧张气氛,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高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高考人数多,录取比例低。我这个年纪的人那个时候也是个高峰期,考生人数每年都呈递增趋势,录取的人数又少。据网上统计,1988年,全国高考共有272万人报考,共录取67万人,录取率24.6%,低于1987年的27.2%和1986年的29.8%,而2016年的录取率高达82%,2017年的录取率也高达70.3%;真的是让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羡慕嫉妒恨啊。
第二,高考的重要程度高,意义更加重大。那个年代,高考是农村孩子跳出农村的唯一出路,高考成功录取了,就意味着以后就有了稳定的工作,是“国家人员”,可以吃上“皇粮”了,从此就不会在农村受苦了。因此,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对高考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都憋着一口气,拼着命的往前冲,可谓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
第三,先通过预考,才能正式参加高考。那时的高考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高考资格的,必须首先通过预考才能正式参加高考。很多考生由于在预考时发挥失常就错过了当年的高考,竞争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可见一斑。
第四,全国统一命题,分数是硬道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自费这一规定,很多很多考生因为0.5分就名落孙山。
1988年读高中是在镇上,而高考是在县里进行的,顺利通过预考后在距离高考前两周时,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到县里考场对面租了一间房子;由于家庭条件差,只能租住在一间不到二十个平方的低矮的房间里,我们同学三个一人一张凉席,一个床单,用书当枕头。大家在一起相互提问,共同学习,相互鼓励;饿了就简单地吃一碗面,从来不敢炒一点菜;渴了就来一杯凉白开,从来不敢买一瓶饮料,哪怕是一根雪糕;晚上热的睡不着,就起床洗个凉水澡,没有空调,就是电风扇也是不常开的。
在高考前的两天,我们同学三个商量着,这两天就休息一下吧,放松一下自己。在这两天里,我们结伴到县城里转了转,看一看平时没有机会看到的县城,还到小餐馆里炒了菜,买了饮料,自己犒劳一下自己,也是为了在高考前放松心情,调整状态。
在三天的高考时间里,每考完一门,那些家庭条件好的考生,考完试就会有小车接送,去有空调的房间里享受一番,大吃一顿;而我们三个就会在考场外集合,一起走向租住的地方;渴了,先对着自来水管一通牛饮;热了,就冲个凉水澡,洗个透心凉!相互不谈考试的情况,考完一门就撂下一门,全力备战下一门。
在全部考完后,我们同学三个就收拾行李回家了,等到标准答案出来后就再次聚到一起,回忆当时的考试情况,对照答案开始估计分数。
说实话,那个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帮助也就是不让在家干活,借钱让我们读书,而至于我们读书能读到什么程度,完全靠自己,包括到哪个学校上学,学文科还是理科,什么时候参加考试,出门坐车,租房子,填写档案,填报志愿等完全由自己来处理。不过,在学校时,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帮我们整理学籍档案,帮我们分析院校的录取情况,关心我们的吃住,让我们省下心来全力备战高考。
等到我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时,我就给了她充分的自由,提供良好的舒适的环境,考前带她出去游玩,不给她增加思想压力,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完全满足,车接车送,服务到位。
高考,是学生时代的大考,也是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一次重要考试;顺利通过考试,离成功就不远了,特别是那个时代。今天,高考依然重要,依然是通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通过高考,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也是每一位莘莘学子的梦想。
这就我的高考回忆季。为过去的高考说声再见,为今天的高考助力,为每一位学子加油,为每一位考生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