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坐,香茶爱书我
上周,周末和端午连在一起,三天假期,没有回老家,没有聚餐,过得真是从容,舒适。
假期里,郑重地喝了一回茶。
我是长年喝茶的人,喝法儿却是一般人不敢恭维。茶是绿茶,近些年都是老徐表哥从老家邮来,四川雅安,山清水秀的地方,茶的味道也是不染纤尘。有人说绿茶苦,我却从来不觉得,淡淡的植物清香,满喜欢。早晨到单位,玻璃杯里扔一撮,饮水机里热水接多半杯,杯盖盖上晃一晃,水倒掉,再接满,拎起杯子进生产线。接下来就是一杯又一杯地续水,茶叶就那些,水不一定几杯,下班为止。喝相也不好看,大家的水杯一起放在饮水区的柜子上,渴了才出来喝,多半是大口的牛饮。喝绿茶水杯一定是玻璃的,看晶莹剔透的茶叶在水里浮起落下,很美。
这次喝茶颇讲究了一下。从柜子里把之前买的茶壶翻出来,也是玻璃的,里面有个装茶叶的金属漏杯。茶换了普洱,杯是白色的外面带龙凤图案的陶瓷杯,茶和杯都是别人送了好久的,才有机会亮相。茶道六君子也是有的,搬新家时买了一套,在书柜角上摆了几年,虽没用过,看着赏心悦目也是价值。费好大劲儿才把茶叶从茶饼上弄下来,有的成片儿,有的直接成了碎末,一起被我扔进茶壶的漏杯里。照葫芦画瓢,学着去别人家喝茶时主人们的架势,烧一壶热水,先浇在装茶叶的漏杯上,水穿过茶叶漏进茶壶,拿起茶壶晃几圈,然后把水倒掉。第二次再向茶叶上浇水,漏进茶壶的水是透明的红色,同时沉沉的茶香出来了,没让水没过茶叶,怕茶汤太浓。把茶汤倒进白色的杯子里,茶汤透明的红与茶杯透明的白搭在一起,真好看,忍不住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喝茶的姿势也不自觉文雅起来,端起杯子,先闻了闻,明显和绿茶的味道不一样,厚重很多,小口吮一下,慢慢送进口腔,咽下之后感觉余味无穷。真正喝茶的人是不是都如此?如此才有情有趣有韵味?
茶是一边读书一边喝的,寻常的日子里也读书,这样讲究的喝茶却是一年难得一回,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从锦州北溟书店买过一些书,其中有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经典美文书系中的几本,一直没看,这几天时间充裕,翻牌子也该轮到它们了。看过一本之后,最直接的感觉,这才是正正经经的散文。每日从微信公众号里读的文章,有鸡汤,有杂谈,有日常流水,这样文学性很强的文章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这样的文章,有美感,有质地。如今因为有手机,几乎进入了全民写作的时代,读什么,如何读,的确很考验人。
关于书,最近还做了一件自讨苦吃的事。 自认为是资深爱书人,一直心心念念地想读竖版、繁体字的书,于是网购了一本《王维诗集》。王维,可爱的苏东坡先生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可爱的林黛玉小姐教香菱学诗时首推王维,好的诗句,好的排版,好的意境,想着读来一定很美。实际情况是,诗是好诗,书是好书,只我不好,那些漂亮的繁体字啊,它们全都认识我,我却认不全它们。于是,字典、手机齐上阵,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查完做标注,只书上目录中诗的题目,我就连着认了两个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认字数目的增加,读书的速度自然就上来了,况且有些字不用查,看形体也认个八九不离十。喜欢这样有点难度的阅读,认字慢一点,理解内容慢一点,这就像人吃饭要有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过程,否则营养进入不了人体。
三天里除了出去活动筋骨,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读书、喝茶了,着实过了几天神仙日子。细想一下,其实好日子是比出来的,工作的时候忙忙碌碌,一天也读不上两页书,纯为了解渴的豪饮更与茶文化不搭边,就盼着闲下来。闲下来的时候还有老人、孩子,家里的日子,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
苏东坡豪气,大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我居斗室,默默写下“与谁同坐,香茶爱书我”,却也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