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接纳性语言:架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桥梁

2019-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巴迪塔

父母们都说自己很爱孩子,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连简单的理解都做不到。

比如小朋友把孩子的玩具弄坏了,孩子难过地哭闹,我们却在劝说无效后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好哭的,明天再买一个就行了。”

比如我们自作主张地帮孩子把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几份,孩子看着被切开的苹果伤心大哭,我们却觉得“这小祖宗绝对是跟我过不去,切个苹果都能哭,这还不是为了方便他吃嘛!”

再比如,我们在家里忙工作的时候,孩子却总是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各种捣乱,让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完成工作,最后冲孩子咆哮:“离我远点儿,再捣乱就打你屁股!”

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时,我们用“快、准、狠”的方法想“一招制敌”,尤其想止住他们烦人的哭声,很少去想情绪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接纳了“这个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没有接纳“我的孩子也是有情绪和需求的”这件事。

托马斯·戈登博士说:“当一个人能够发自真心地接纳他人,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样的关系里,另一个人可以成长、发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学会解决问题、向着心理健康的方向前进,变得更加有创造力,或能将潜能发挥到极致等等。”

真心的接纳所带来的影响简直是“整容式”的改变,那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该如何做呢?

一、父母的接纳要被孩子看到。这里不提倡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方式,父母的接纳必须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这才算成功,不然就是失败的。比如,孩子因为好朋友转学而难过,我们虽然心里也替孩子感到难过,但嘴上却满不在乎地说:“你以后还会交到好朋友的。”那孩子只看到了父母对自己友情和感受的轻视,根本领会不到我们内心的感同身受,这样的接纳就是失败的。

二、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是接纳的前提。当我们向别人抱怨工作累、生活累的时候,我们希望对方如何回应呢?当然是理解赞同。孩子也是一样。当他们向我们宣泄情绪时,不是需要我们的说教和大道理,而只是希望“爸爸妈妈懂我”。

像开头提到的,孩子因为玩具被弄坏而哭闹时,父母要做的不是粉饰太平,而是要懂得孩子对玩具的爱惜和喜欢,对玩具毁坏的伤心和难过。或许在父母看来它只是众多玩具中的一个,但在孩子眼中,它是个有生命的“同伴”。这时候父母可以说:“你是不是因为心爱的玩具坏了而难过,这种感觉确实不好。”

三、被动地倾听也能给孩子带来抚慰。除了主动去回应孩子的感受,有时候父母的被动倾听也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诉说自己在学校遇到的挫折和不开心时,我们可以用“点头”、“嗯”等轻微动作或间断回应语来表示自己在倾听,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对他们事情的重视。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认真的聆听。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仅局限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样重要。而精神方面的关注里,对孩子的接纳排在了首位。父母恰当的接纳,能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安全感和动力,当他们发现,自己被父母看见,被父母接纳时,他们就有了对抗世界的勇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