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资治通鉴》演绎

商鞅(上):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读《资治通鉴》(十二)

2018-01-12  本文已影响76人  KafkaG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上一篇讲魏惠王的时候提到过他错放商鞅的故事,今天接着这条线讲讲商鞅,以及探讨一下他最终悲惨下场的原因,并尝试分析出对我们有用的管理经验。

商鞅原名应该叫卫鞅,只不过后来他因有功而被封于商於,所以才被叫做商鞅,为了方便,本文一律采用商鞅的叫法。

公元前359年,到达秦国后的商鞅想要实行变法,但是秦国人几乎个个反对。于是商鞅找到了秦孝公,试图让他坚定变法。

“大王,其实老百姓在一开始就和我们这些改革者不是站在一起的,对于他们,只需要享受变法的成果就够了。而且,具有大智慧和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是高屋建瓴地看问题的,如果我们想强国就不能因循旧礼、顾虑太多,我们考虑的应该是最终的结果。所以请大王一定不要再犹豫,现在正是变法的好时机啊!”商鞅觉得他这么多年的苦心孤诣要好好地施展了,所以很坚定的劝说着犹豫不决的秦孝公。

秦孝公听了商鞅的这番话,依然未下决心。这时,他们二人身边的甘龙站出来说话了,他很反对商鞅的观点,于是辩驳道:“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按照我们祖先建立的法律来管理人民,这样百姓们才能安定的坚守”。

商鞅立马回复道:“你这样子是因循守旧,普通人只会安于旧俗,学者也常常被旧知识迷惑,这两类人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做官可以,但是如果与他们商讨在旧法之外设立新法就不行了,你就是这了类人。而智者是制定法律让愚笨的人遵循的,贤德的人指定礼仪是要不懂礼貌的人遵守的。”

秦孝公见商鞅如此自信,知道改革虽痛苦但却高回报,又很想让秦国强大,所以最终同意了商鞅的变法。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因为他直接为秦国带来了富强,为其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变法的主要为,经济上: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政治上: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

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就不一一展开讨论了,一来篇幅有限,二来本文的目的不是学术讨论,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商鞅变法的不足和其悲惨下场的原因。

作为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很信奉法制,可以说到了苛刻而不近人情的地步。

当变法实行没多久的时候,秦国就有很对反对的声音,太子也不例外。终于有一天太子犯了法,本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商鞅不愿轻易放过他,但是又由于其身份特殊,于是转而严惩了他的两位老师,并公示给了秦国百姓。秦国百姓见商鞅连太子也不放过,彻底得知道了他变法的决心,于是都不敢再说什么而乖乖地去遵守新法。商鞅变法由此走上正轨,并促进秦国高速发展。

过了十年。秦国在新法的推动下,变得道不拾遗,山无盗民,百姓个个都英勇好战,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老百姓们都意识到了商鞅的好,于是当初那些说变法不好的人都改口称赞变法的好,这时,商鞅不近人情的一面就出现了,他让士兵逮住这样夸奖他的人,并说他们是乱法之徒,一个个都严惩不贷。至此,老百姓都不敢再讨论半点关于变法的事。

这一个事件足以看出商鞅失败的原因之一:过于尊法而不近人情,导致失去了人心。《诗经》上有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商鞅的崩式由此开始慢慢的显现。当然,从一开始商鞅对秦孝公那句“老百姓在一开始就和我们这些改革者不是站在一起的,对于他们,只需要享受变法的成果就够了”开始,商鞅的意识就错了,因为即使处于封建社会,变法的主体依然是普通百姓,他们肯定还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商鞅恰恰因为过于信奉法家忽略了这一点,不懂变通,不近人情,妄图用绝对的制度管理好一国之人,这种情况必定会造成百姓的怨言四起,失势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商鞅的不足和造成悲惨下场的原因还有几点,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指出。下一篇我还会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并从我们自己的实践中出发探讨出对于现代管理有用的经验和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