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自以为是的好才是亲密关系的真正杀手

2018-11-03  本文已影响47人  抹茶爱铁塔

生活是一张巨大的网,网住芸芸众生。而遍布在这张巨网中纵横交错的线条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亲情、友情、爱情、职场,生活离不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就有矛盾。那些仅仅是因工作或其它原因出现在生命中的过客,我们能很好的处理与他们的矛盾,而那些我们在乎的人,在和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为什么我们却容易频频爆发矛盾,甚至将矛盾升级成争吵。

要搞懂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自恋。说到自恋,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对自身的样貌、智商、学历、家庭背景等某些条件自傲。但根据美国心理分析学会的定义,自恋是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简单来说,即是控制感。我们对自身能掌控局面、掌控他人所感到的高兴与满足,并充分享受的成就感。

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作品《为何越爱越弧独》中写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而正是这堵自恋的墙将我们圈在一个自以为是的圈子里,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

将这个结论映射到生活中你就能发现,为什么明明你在牺牲、在拼命尽自已最大的努力对自已所爱之人好,却适得其反的将TA越推越远,让彼此陷入到对峙的局面。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因为孩子不听话、伴侣对自己不够好而生气,但不听话和对自己不够好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也没有人能给这两个词一个恰当的定义。其实,说到底,只是因为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说我们陷入了“你爱我就该按我想的去做”的误区。

《为何越爱越孤独》一书中将一件件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作为案例,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模式,并按照“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两个概念将内在关系模式概括为“我行,你也行”、“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四种模式。

健康的相处模式应该是“我行,你也行”,在这段关系里彼此肯定共同成长。如果我们的相处模式是另外三种呢?长久的关系就容易因为生活琐事产生裂缝,甚至彻底破裂。

武志红在《为何越爱越孤独》中对不反抗雇主虐待的保姆蔡敏敏、家庭琐事极度依赖丈夫的贝蒂娜、老公控制欲极的于小姐等真实故事及《心灵捕手》、《悲惨世界》、《一代宗师》等著名电影里的情节条分缕析,谈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的氛围及父母的榜样是所有人的第一教育,不管是什么关系处理不好或是对什么事件存在偏执,深究根源,我们都能从原生家庭找出答案。可是已经形成性格的我们要怎么才能在养育孩子方面做到“你行,我也行”,让孩子日后能很好的处理各种亲密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呢?

回想自身的成长经历,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几乎都听过一句话——这是为你好,然后就被安排着去做那件对自己好的事;我们在没按父母的意愿去做某事时几乎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你还不停止(父母不愿你继续做的事),那就不要再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于是,我们就被推着成长为了父母满意的样子;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打压中渐渐丧失了自己的兴趣。那些当时看来没有任何问题的处理方式,在我们步入社会后不知何时会因为某个导火索爆发,导致我们的亲密关系破裂,却越修补越容易适得其反。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汲取养分的方式也不同,也就不可能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养育。

婴儿最初与养育者建立依恋关系即是通过照顾,而TA最容易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则是因为吃是婴儿最重要的需求,妈妈掌握着婴儿的口粮。随着婴儿慢慢长大,TA开始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不再是那个可以任由养育者摆布,什么都不知道的宝宝。

怎样才能让这个日益成长的小孩感受到父母的爱,让TA学会“你行,我也行”的健康相处模式?

其实答案很简单,尊重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我们走了多少条父母安排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被那句“我这是为你好”渐渐洗脑,慢慢行成了依赖,又将这种养育模式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甚至在爱情、友情面前,我们也想着控制,于是我们在反抗能力足够强的成年人那里一再碰壁,却又不愿意丢弃这段珍视的关系。

有多少关系就是毁在这自以为是的我为你好的观念中还不自知。我要苹果,你却给我香蕉,自以为的对我有多么多么好,却没关心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厢情愿的做着无用关心。

与其教孩子知识,不如放下自以为是的对你好观念,让TA在学会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学会爱,感受到尊重,日后和他人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相处模式,远离越爱越孤独的陷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