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性逻辑的规则,也需要像水一样,不同空间不同改变
适当性逻辑的规则,也需要像水一样,不同空间不同改变
“我们应该做、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擅长做什么”,比如在“大学生是正逢其时的创业者”的主流舆论中,似乎创业是注定要做的正当之事。《适当性逻辑的迷局》
平常对我们来说,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吗?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才如何是好?面对现实的问题,我们手足无措的那一刻,是否会多想一些。当然问题的出现,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应该是怎么解决,找出原因,求证解决方式。
就说目前这个案例,创业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创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正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认知可以说是丰富了,大世界到小世界的变化只在一屏一幕之间。作为大学生的选择自然也就更多了,他们的很多想法可以在平台得到初步的论证。
论证的准确性需要依靠大数据,对刚毕业学生的想法不一定是那么的完善,但是创业摆在面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想法很好,背后的经验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磨砺,不成熟的表现还是一块短板。
回到问题的原点,你觉得自己的一生应该是怎样的?创业者也好,继承者也好,打工者也罢,摆在我们的面前不是一个选择题,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丫头或者小伙子,除了头脑、身体之外还有什么?没有时间的洗礼,我们不能判断自己真的喜欢这件事情,我们现在做的不一定是自己最擅长的,而我们只能思考应该做什么。
规则遵循理论认为,人们作出决定往往是基于限定着自己身份的规则,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情境、融入集体文化,这时产生的思维逻辑称为“适当性逻辑”。《适当性逻辑的迷局》
相对的环境条件下,我们作出的第一反应是适应,了解周边的人、事、物以便作出更好的判断。我们需要生存,所以打通工作的人际关系,认知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
改变,应该怎样?为什么那个要改变的人就一定是我呢?
我也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改变的是别人,而非一定是自己呢?要想让别人因你而做出改变,这不现实;你要想改变别人,那你就只能选择走人。
一位禅师给他的弟子一杯水,并且要让弟子向水学习,弟子就问,“我跟水学习什么?”,禅师说,“跟水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空间!无论把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水都会随之改变形状,永不抱怨空间的改变。”《菩提树下的微笑》
我们都知道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水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可以说,自己的思维空间狭小了,也不可否认,我对事物的观察还缺乏一定的认识,自己的理论知识不丰富并不是一件坏事,懂得学习才是难能可贵的。
改变,在一定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我们会形成一个好习惯。恰恰是这个好的习惯,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思维的局限,一旦遇到突发的事件,这个习惯造成的影响,肯定是自己的心情糟糕极了。我们失去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变通的不是习惯,而是我们的思维。
正如前面提到,适当性的逻辑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不可否认。做出改变,不是为了舍弃什么,更多的是要认识到环境的不同,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