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
我们时常会被知名作家的知名作品感动的痛哭流涕,我们从他们所勾勒的人物形象、描绘的故事情节以及精雕的细节中热泪盈眶,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产生这种感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或许他们的种种都有机地契合了我们当时的心境,或许他们的故事投射出了我们的情感,又或许……
浅谈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那么,生活经历是否就等于写作素材呢?
我认为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经历,又高于生活经历。所有的写作都是从素材开始的。但是,当人们惊讶于作家创造力的同时,也不免会疑惑:他们的素材、他们的灵感从哪里来?
首先要明确个概念:就是作者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可以成为素材,但与此同时,作者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未必能够支撑起一部完整的作品。生活中丰富的经历,可以成为小说中的细节、情节和事件,但大多数不能支撑起完整的作品,因为分量不够。所以,小说中的素材其实可能是生活中一系列事件的融合。
非虚构写作中,支持作家写作的是自己的世界观,即作家对世界的看法,同样的世界在不同作家眼中可能完全不同。
好的作家一定是哲学家,大作家都有野心想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超然物外,那里的人们自成一体,那里有作家取之不尽的素材,就像鲁镇之于鲁迅,高密之于莫言,陕北之于陈忠实、路遥,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域给作家的作品做了精神铺垫。
回归主题:什么可以称之为素材?现实生活、道听途说、传统经典、传奇故事都可以拿来用作素材。
有了素材,又该如何加工创作呢?
文学创作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哲学思想,现实观察,经典阅读,写作技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这个侧重,正是作品风格的来源。
生活经历中可能有非常好、非常有写作价值的人物、事件、场景,但从提纲到故事,从故事到小说,过程却很漫长。比如:每一个人物要怎么塑造,他们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交织后形成怎样的矛盾,人物和时代交织后形成怎样的矛盾,故事结构该怎样布置,它们和现实关系怎样,该用怎样的视角讲述等,这些都是我们将素材升华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
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离不开素材,更离不开生活经历;生活经历更需要浓缩为素材,上升为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