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教育杂谈‖你被“健康快乐就好”的教育信条骗了吗?

2021-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悟蒙蒙

    今年《你好,李焕英!》火了,“我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也火了。这成了很多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

    这个心愿是多么淳朴,相对于一心想让孩子追求功名、竞争资源的期盼,是那么的纯洁而美好。

    然而,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当美好的愿望遇见复杂的人性,在“人要生存,人还要好好活着”的内在追求的驱使下,“健康快乐”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或许,还会事与愿违。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成绩一次次考不好的情况下不管不问,不用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给孩子艺术的熏陶和训练,将其美其名曰“你健康快乐就好”,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了会健康快乐吗?先不说,她没有优势的不快乐,最起码她没有实现自我且没有能力实现自我的快乐。这样的情况便是对“健康快乐”的肤浅理解了。

    “健康快乐”没有错,但要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信条,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解读其内涵,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丰富的价值观,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是逐渐实现的,中间也有交叉。似乎,“健康快乐”的观念与哪一个层次的需要都相符。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即心理阳光,积极向上。在生理需要层面,我们吃饱穿暖,就可以健康快乐;在安全需要层面,我们受到保护,没有威胁便会感觉健康快乐;在爱和归属的需要层面,我们能被群体爱和接纳等,会感到健康快乐;在尊重的层面我们自信有价值感就会感到健康快乐;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层面,我们实现理想,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就会感到健康快乐。因此,这几个层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都会让人感到健康快乐。当然,我们绝不能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满足后的健康快乐,而是要在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的层次努力,即愿孩子在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快乐的感觉,达到幸福的境界。

人的五种需要

    那么,问题就来了,达到自我实现后的健康快乐,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快的感觉或痛苦的体验,我们改如何应对这一切呢?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极端。一端是放弃,放弃所有让孩子不快的学习,满足孩子的即时快乐,不做长远的自我实现快乐的引导。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多在低层次上溺爱孩子,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上无限制地满足。一端是回到那句老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孩子以后的快乐,必须牺牲现有的快乐。这样的父母也比比皆是,他们为孩子报十几个兴趣班,逼孩子每次必须考100分。

    要我看,这两种极端都走不得。我们既不能放弃高层次的健康快乐,也不能牺牲孩子现有的快乐。其实,父母需要转变观念,我们不是孩子的培养者,而是引导者、支持者,新课改提了这么多年,教师要转变角色,家长也需要转变,毕竟孩子要成为她自己,在成为她自己,在她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我们给予的有用的东西只有发现、引导、支持,其他的一切,包括放任与强迫,都只会让孩子偏离自我的轨道,成为一个疏离的自己,在成年后他们往往迷茫而不自知,心理不健康不快乐,一辈子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在行动方面,我想,父母应该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和长处,逐渐引导其在这方面长期坚持,一路上难免艰辛,难免会产生不快,但这都是实现更高层次快乐必须经历的,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当孩子感受到这一点之后,她经历的痛苦,她在坚持中的汗水,都将给她带去饱满的精神愉悦,她能更享受时间给与的一切。例如,一个学习绘画的孩子,她喜欢绘画的话,父母要做的是给与鼓励与支持,引导她精进练习,坚持画画,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当她能够挥洒自如,能用绘画表达自己,能用绘画创造美好时,她肯定能感受到更加发自内心的快乐。

    除了这个,其他的父母能给的,就是身体的养护和日常的小快乐,她在健健康康的基础上,看会电视的快乐,她玩会游戏的快乐,她学会功课的快乐等等。我们不制止但也不放纵。

    最后,我想,健康快乐是父母对孩子身体和精神的美好心愿,也许可以换成“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再丰富一点可以说成“身体健康平安,精神充实快乐!”当然,是各种层次的健康快乐,是身心均涉及的健康快乐,是短暂和长久都不能缺席的健康快乐,是坚持与痛苦糅合在一起的健康快乐,是充实和自我实现的健康快乐。

    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实现最高层次的健康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