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与经典解读《人生感悟ABC》向阳花

《庄子》心解(缮性)

2019-03-27  本文已影响24人  沉醉的文人

执着于用世俗的学问来修养身心,以求恢复人之初的纯真性情,用世俗间的思想来压制自身的欲望,以求达到思想的明澈,这就叫做闭塞愚昧的人。古时候研究道术的人,总是以恬静来调养心智,心智生成却不用智巧行事,可以称它为以心智调养恬静。心智和恬静交相调治,因而谐和顺应之情从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谐和,道就是顺应。德无所不容,就叫做仁,道无所不顺,就叫做义。义理明澈而众人亲附,就是忠,内心纯厚回归本性,就是乐,讲求诚信,顺应自然,就是礼。偏激地推行礼乐,天下就会大乱。人们端正了品性就会收敛德性,德性就不会外露,如果德性外露,事物必然要失去自身的本性。

乘物游心:世俗的学问首先要分辨万物,然后将它们划分为善恶美丑和有用无用,于是人类开始有了好恶,开始懂得趋利避害,比如,虎狼和犬羊原本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但人类却将它们划分为善恶两种不同的物类,于是人类从情感上就开始厌恶虎狼而同情犬羊,这样人之初的那种无偏无爱们自然本性就被破坏了。儒释道三家都意识到人的欲望是万恶之源,儒家讲无欲则刚,佛家讲无欲止观,道家更是提倡清心寡欲。但庄子认为儒家的学问本身就是产生欲望的源头,因为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乐都是破坏人类自然本性学问,仁足以让世人争名,义足以让世人争利,礼把社会划分高低贵贱等若干等级,并强制所有人服从,在这种制度下,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严格按照等级进行的,等级越高,获得的权力也就越大,权力越大就越能奴役更多的人,越能强迫更多的人为己服务,于是权力就成了野心家们追逐的目标,大国想吞并小国,小国想成为大国,大大小小的统治们都开始争夺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谓战国之乱无非是为争夺天子之位而己,正是这种深重的权力欲让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权力争斗史。乐足以迷惑世人的大脑,使他们失去自然的本性,人类开始欣赏音乐之时,便有了区别之心和好恶之心,于是想要享受天下之美的欲望便产生了,所以儒家所说的无欲则刚,根本不可能实现。

由此看来,世风日下而丧失大道,大道丧失而世风更下,世风与大道交相丧失,得道之人从哪里使道在世上兴起,世上又从哪里使大道兴起呢,大道不能使人世复兴,人世也不能使大道兴起,虽然圣人不在山林之中隐居,他们的道德也如同隐蔽了。圣人之隐,本来不是自己有意隐匿。古时候所说的隐士,并不是藏其智慧而不显于,时代与命运大相悖谬啊!如果合于时代和命运而失大道盛行天下,则可复归于人与自然合一之道而无形迹,不论乎时代与命运而困穷于天下,则深藏缄默而等待时机,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乘物游心:人之大“德”所表现出的是和谐自然。要想获“德”和谐自然的状态就必须顺“道”而行,和谐自然之“德”,无所偏爱,相对于世俗社会提倡的“仁”,它对天下万物是一视同“仁”的,是无偏无私的,因为世俗社会的“仁”是有等差的,是分亲疏远近和是非善恶的,是有偏有私的,所以自然之“德”才是真正的“仁”。世俗之“义”是指合适,它是以等级秩序为标准的,比如,天子听的音乐和所乘之车是有严格规定的,他人如果享受天子的待遇就是僭越,就是不合适,而“道”讲求顺其自然,只要不干涉,不强求万物,就是最合适的。“礼”是世俗社会强力推行的一种社会秩序,它强行将社会变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大监狱,将所有人关入其中,而顺“道”而行,就会获“德”人人都能各适其性,各安其位,各得所需的自然秩序,无需强迫。

在庄子看来之所以世风日下,是因为大道被废弛,世风越是低下,人们越是离“道”越远,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中,既便是不去隐居山林,“道”与“德”也会被他人嘲笑,因为世俗之人看到的只有功名利禄。得“道”之人并不是故意隐居不与他人来往,也不是故意闭塞言论而不说话,更不是故意隐藏智慧而深藏不露,是因为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根本容不下他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