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认知
2014-08-09 本文已影响64人
地极
原文是 老简 的,介于作者不允许微信外转发,仅留下链接,自行查看《性价比向左,低价向右》
老简的这篇文章对当前消费环境中的性价比理解很到位。
重点解释了一个公式:性价比=消费者感受到的价值/消费者实际承担的售价
性价比其实是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非常容易感知的说法,但是在却很难被说清楚,以某一具体的定义去转化为具象化的理解。
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不同的商品品类消费者都有自己心里的一杆称。
而当前的环境下,其实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追逐又是最大的渴望。
从商品的品类而言,越是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越适合用性价比来衡量,也就越适合转化成线上服务进行销售,但几乎不可避免的会遭遇价格战。
比如3C类商品,从生产到售后服务全部是标准化,也促成了其价格混战。但是很显然 不同的品牌依然能够在标准化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做工更优,用户群更高端或者是服务更好等等,都是其价格背后衡量性价比的不同元素。在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中如果可以穷尽(有机会可以尝试研究一下)影响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矩阵,其实也就是能够比较明确的认知自己的发力点。
而非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所涉及的的点就会更散,但不可避免都会从消费者的预期出发去衡量其感受到的价值。
这里面如果要说估计可以说上个三天三夜,在这里姑且停笔,有机会好好找两个案例来做比对再聊。
这里只对 老简所说的 性价比公式中的分子(消费者感受到的价值)说明一下自己的理解:
消费者所感受到的价值衡量 需要至少从两方面去理解
1.从品类去理解该品类对于不同的消费而言的价值存在(比如:打火机–>点烟,家居必备,个人品位表达等)
2.从消费者的方面去理解品类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比如:消费者–>工艺,便捷性,通用性,耐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