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12册)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80人  Mihook

这本书是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本书始于一战结束,终于丘吉尔在二战后在大选中落败,因而在1945年7月26日,也就是本书的最后告别书的时候,日本还没有宣布无条件投降,因而其实书中最后几章,关于波茨坦会议,也就是柏林会议的记述并不是很详尽和完全,对于日本的战败和投降也几乎没有什么记述。

关于这本书我是觉得,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抱着对二战了解的态度,最好不要选择这本书,虽然我个人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关于二战的战役,会议,史实,但是这个过程穿插着我自己的各种上网搜索,混迹各种论坛,找各种达人咨询...如果你觉得你也可以有这份毅力,倒是可以尝试的。但是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的人,我建议大家可以直接看各种来往信函,会议纪要,对战图纸和附录,其他的叙述性的文字可以略过。因为丘吉尔书中叙述性的文字真的在我看来是非常啰嗦的,可以说废话很多,或者说我本人可能理解不了来自英国人的幽默,反正很多的内容我本人根本就不感兴趣。

关于这本书我还要吐槽的是这个叙述的顺序,我觉得根本就没有条理,基本上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对于想用这本书来了解基本史实的人来说读起来太累,一般情况下关于历史的书,要不是以时间作为记述的基础,要不是以事件或者战役作为基础吧,丘吉尔完全就不是以任何一个作为基础,以至于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把事件的关联顺序完全搞错了,直到我把自己绕糊涂的时候我才搞明白我理解错了,当然如果对这段时间有了解的人是不会犯我这样的错误的,所以我还是要说的这本书不适合入门级选手。

但是书中的记述关于苏联,美国,中国的态度是明显有所偏颇的,在丘吉尔的眼中中国似乎对于二战一无是处,虽然此时代表中国的是老蒋,还不是他十分厌恶的奉行共产主义的我们。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是中国在二战中面对日本抗战11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的军队恐怕早已和轴心国的德国沟通了吧,虽然当时的中国的确不具备英美那样的军事实力,但是中国从来都不缺少热爱自己这片土地的人们,也从来不惧怕为国献身。无论是正面战场的国军还是敌后战场的共军,作为中国人,在这个时候从来都是英勇的,因为这种事情早已根植于血液中。所以其实我是十分不喜欢丘吉尔的这个态度的,仿佛只有英美是伟大的,其他的人们都是邪恶的。

其实国与国之间不过都是利益的交换,因为在二战的时候美国对于欧洲没有什么诉求,所以面对德国的占领区,波兰的问题,法国的问题,巴尔干的问题都没有再那个时期表达出期望,而英苏不一样,两个国家都是在欧洲有交手的,有利益的PK,而且本省两国的政治形态就是对立关系,因而在这个时候都需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不是趁着这个战争的时期去占领更多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比如波兰问题,南斯拉夫问题,那么,和平的时期更难达到这种目的了,看看战后的苏联就知道了,即使是那个时候如此强大的苏联,战后也不得不宣布解体。因而不要在书中站在道德的高点去说明问题,我觉得更客观的是利益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