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专升本 自考 学习 自律

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章节资料

2019-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e82fd841fad2

概述

识记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用,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他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双簧信”:在《新青年》上发表,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信,逐一辩斥。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

陈独秀:《每周评论》杂志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胡适—《鸽子》、沈尹默—《月夜》、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郑振择、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十二人。

文学主张:“人生派”或“为人生”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

会刊: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

创造社:1921年7月于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日本留学生)等人。

前期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后期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有:语丝社、未名社。

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未名社: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

刊物:《未名》

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南国社: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

浅草:1922年成立

沉钟社:1924年成立

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湖畔诗社、新月社。

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1923,北京。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闻一多、徐志摩提倡新格律体诗。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家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以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鲁迅对学衡派揭露其“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1923年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1920-1924)

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

1920年7月,陈炘在《台湾青年》上发表《文学与职务》一文,提出近来中国大陆提倡白话文学,是以中国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使命的真正的文学。

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这三篇是最早提出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

1921年10月在台北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对台湾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1927年7月移入台湾发行。该刊被称为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923年,黄呈聪发表了《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

黄朝琴发表了《汉文改革论》都是在《台湾》杂志上深入提倡文学革命。

1924年4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文学界》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这两篇文章受到守旧派的回击,又发表了《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予以回应。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1917-1920 萌芽期

1920-1926 活跃期

1926-1927 沉寂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1.对以林纾为代表的的“国粹派”的批判。林纾是第一个举起反对新文学旗帜的人。

2.对以梅光迪等人的“学衡派”的批判。

3.对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批判。

3.“学衡派”“甲寅派”

“学衡派”:因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是以《学衡》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个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流派。

代表人物: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甲寅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代表人物:章士钊

1925年复刊《甲寅》杂志,发表了许多污蔑爱国运动的言论。

4.“文学研究会”(最早出现的纯文学社团)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

代表人物:周作人、鲁迅等。

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三、综合运用

弥洒社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人性自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3)打破了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补充:“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缺乏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

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以及简单化倾向。

范围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

鲁迅

识记

鲁迅的生平(1881-1936)和创作道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81-1898:浙江绍兴

1892改名为豫才

1898-1902:江苏南京

1898取学名为周树人

    到南京,接触到《时务报》和严复的《天演论》

1902-1909:日本

1902年3月到日本留学进入弘文学院

1904年4月从弘文学院毕业

1904年9月仙台 学医

1906年 幻灯事件(日俄战争幻灯片) 弃医从文

1906年4月 离开仙台回到东京

1908年 周作人和鲁迅翻译外国短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两册)

借他人之新声,发国民之愚昧。

1909年 从东京返回祖国

1918-1926:创作高峰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

之后,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过《国民新报.文艺副刊》,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等。

1925年“女师大风潮”

1926年“三一八惨案”

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文科教授

1927年定居上海

1930年参加“左联”领导工作,编辑过《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参与《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

1936年10月19日 上海逝世

鲁迅的文学创作概况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奔天》、《补天》、《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山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一并收入《故事新编》

1922—1926:

《补天》、《奔月》、《铸剑》

1922年冬《补天》(原名《不周山》)

1923年8月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14篇小说)

(初时15篇,后抽出一篇《不周山》)

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11篇小说)

1926年岁末《奔月》与《铸剑》

1934—1935:鲁迅后期之作

《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三、《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集)

1924-1926:《野草》发表在《语丝》上加上《题辞》共24篇

1926年《朝花夕拾》10篇  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

四、杂文(共有16部多)

以1927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而已集》

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

之后,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过《国民新报.文艺副刊》,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等。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1923年8月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14篇小说)

(初时15篇,后抽出一篇《不周山》)

题意:《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跑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

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11篇小说)

题意: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但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1922年冬《补天》(原名《不周山》)

取材于女娲开天辟地,热情赞颂了先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和创造毅力。

1926年岁末《奔月》与《铸剑》

《奔天》取材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神话

主人公:善射英雄—夷羿

《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主人公:眉间尺

这三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歌颂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歌颂性小说《非攻》《理水》

《非攻》: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通过树立墨子这一理想人物形象,讽刺那些“九一八”以后鼓吹“民气”的“空谈家”,暗示出卖国家秘密的“外交家”以及当局政治腐败、军队无能等状况

《理水》:古代治水英雄大禹。

批判性小说《采薇》《出关》《起死》

《采薇》:取材于武王伐纣的历史记载,批判否定了他们消极避世的思想。

《出关》:孔老相争

《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用庄子和骷髅来批判老庄哲学。

三篇的共同特征:讽刺短剧的形式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以1927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而已集》

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领会和简单应用

鲁迅的思想特点:丰富复杂、博大精深

《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

独特的创作方法: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准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

独特的艺术效果: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象外之意”产生联想。

4.《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想意义: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

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历史教训: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执掌大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小说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了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什么性质!小说要告诉我们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使真正的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真正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社会意义:《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5.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1.妄自尊大2.自轻自贱3.欺凌弱者4.健忘5.以丑为荣

6.《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必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7.《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故事新编》各篇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都有历史文献的依据,但“博考文献”只是作为鲁迅历史小说的“基础材料”,在写法上,他只取“一点因由”加以“点染”,即在历史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改造和艺术虚构,将现代人的生活融入古人古事中,经过这样的艺术创造,形成了《故事新编》的古今交融的艺术特点:古人和今人有机地纳入统一形象系列,古代情节与现代情节有机地交融一体,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

2.将古人写活。

古书的记载,以平面的记述为主,很少有对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描绘。而鲁迅的历史小说则着重于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深入开掘与扩展,并用“画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强调。古人与现代人相距甚远,如何能将古人写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不“神化”或“鬼化”古人,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感情上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

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古今杂糅,借古讽今。

8.《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前期的三篇《补天》《奔月》《铸剑》主要是赞颂了先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和创造毅力,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的嘲笑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气息和庸俗作风。

后期的《非攻》《理水》是歌颂性的,歌颂墨子和大禹。而《采薇》《出关》《起死》三篇侧重于批判当时社会的消极避世、无为哲学、虚无主义等思想。

9.《野草》的写作背景。

《野草》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思想上的消极因素而开展的激烈的内心斗争和自我解剖。

《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针砭和批判。

10.《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与《野草》大致相同,写作时间也有所重叠衔接。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

11.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以1927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而已集》

特色: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灵魂:彻底的反地反封建的精神

如:

《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封建节烈观念和父权主义

《说胡须》、《看镜有感》批判国粹主义

《春末闲谈》、《灯下漫笔》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珍君》揭露北洋军阀政法当局者的凶残和流言者的下劣。

主要内容: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

思想意义: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12.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1928年后

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内容:此期杂文思想更为锐利,内容也更为丰富。

有政治评论,如揭露当局的反对统治和文化“围剿”的罪行等;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如对文艺界表现出来的倒退、复旧的倾向的批判,对文坛“捧杀”与“骂杀”现象的批评,对青年作家作品的评论等;有各种思想评论,如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对各种错误的文艺观的批判等。

政治内容大大增加。(注意)

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在深夜里》控诉了国民党进行文化围剿、杀害“左联”五烈士的罪行。

《中国人的生命圈》揭露日寇在“边境上是炸,炸,炸”,国民党也是在腹地上炸,炸,炸的暴行。

《二丑艺术》、《爬和撞》、《帮闲法发隐》、《“题未定”草。二》批判了二丑的投机艺术和小市民向上爬的市侩哲学,揭露了帮闲们的帮忙、帮凶的实质。

思想意义:鲁迅后期杂文的文艺批判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的关系更加密切,因而也是3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艺术记录。

综合运用

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表现在:

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描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追求。

艺术方面: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地描写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高老夫子》《肥皂》写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的“吃人”;《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的命运,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是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提出的“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

农民题材:《明天》单四嫂子、《祝福》祥林嫂、《离婚》爱姑

知识分子题材:《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和子君

《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创作方法:《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

《野草》体现出了作者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着的持续、韧性的战斗精神。

《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它是诗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是散文形式写的诗,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却不必有诗的形式。《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是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在语言上: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运用象征、隐喻手法,写实主义。写实的画面与象征、隐喻的内涵共同构成了一个幽深的艺术境界,从而发人深省,启发人去认识和探求人生,启发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

《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当作者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截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发表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艺术风格: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它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