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本周高频词:成长

2020-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六分钟热度

这是本系列的第一个关键词,也许最终也不会有几个(对自己能否坚持下来实在没啥信心),但这的确是时刻面临年龄焦虑的互联网人最最在意的事情。

对于这个词的思考是由mentor分享给我的一篇内网文章引发的。作者是曹乐(滴滴网约车技术总监)

这篇文章的题目名为《如何成为技术大牛》。主要观点精简整理如下:

1.焦虑不可怕,焦虑是渴望在内心的投影,内心焦虑说明对于成长足够渴望。不管身处哪个阶段,校招生、工作几年的高级开发者、甚至是更高职级的首席工程师或者是技术总监,只要想跳脱出原来的舒适区,继续向上成长,都难免焦虑,我们要做的,是正视焦虑,然后接纳它,将它化为己用。

2.程序员的35岁危机,源自于缺乏成长,也就是脉脉人口中的“老白兔”。工作年限没有转化成对应的能力,又有了家庭的负担,于是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反而不如初出茅庐却活力十足的校招生。

插句题外话,这个观点也许会被喷成“工贼”,尤其是资本家在网络论坛上被喷得一无是处的今天。但网络上的口水终究是淹不死人的,物竞天择的森林法则在职场上具现得更加残酷,如果你是资本家,你会怎么选择?
没事高喊几句内卷,痛骂几声马云,给知乎上的毛选段落回答点个赞,挺简单也挺爽的,但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轨道。

3.技术成长的方式是刻意练习。包含三个步骤:

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先看一些经典的综述文章,或者通过一个小的点去感受(不过也许这样的点很难找到),快速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框架,具体细节可以先不做了解。之后再针对某个知识点,不断学习,而后在工作中对其加以运用, 之后再去思考、复盘,在运用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卡点,是否已经是当前最优解。

所以,在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不是最开始的学习阶段,而是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之后的,运用、反思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你真正将该领域的知识化为己用,甚至是容纳进你自己的能力体系的过程。

所以工作和学习绝对不是割裂的,空学不用等于没学,那只是纯粹的理论,即使全部理解、熟练记忆,最终没办法搭进自己的体系内,属于ROI(投资回报率)非常低下的事情。作者举了自己阅读Linux源码的例子,啃下了许多大部头,但一直没有用武之地,缺少了练习和反馈的过程,收效很低。

对于这样的错误校招生们也许犯得更多,为了求职去看一些Spring源码、JAVA虚拟机的原理,熟背相关面试题目,在面试中能够滔滔不绝,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几乎是没有提高的。当然,这也是当前应对企业考察的无奈之举,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

有人说,这是面试造火箭,工作拧螺丝,我觉得也不然。这些知识也不是屠龙之技,只是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加以运用,那么在工作中,就要做到处处留心,碰到问题多去追根溯源。比方说计算机网络里经典的DNS解析过程、操作系统里磁盘IO方式对于性能的影响、把这些知识在工作中去加以印证,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步。

碰到问题了,对于底层远原理不了解的增删改查工程师束手无策,但对于技术全链路都掌握了的工程师就能够做到trouble shooting,精准定位问题排查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业务代码也许随便找个人都能写得出,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一个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


复读结束~接下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虽然上面混杂了一些我自己的私货哈哈)不得不说我还是很幸运的,碰到了一个非常nice的mentor,虽然一直被push,但的确能够帮助我成长。在这一个月的相处中,他反复强调的也有很多和上面文章内容相重合的部分)

还有一些感触忘记了。。。比较尴尬,下次可以写在每天的日报里,方便查找。。。确实还蛮佩服mentor的,交流的时候最大的感觉是,我的什么问题他都能很快接得住,并且找出我的问题的漏洞或者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延伸。与之交流确实感觉获益匪浅。


这周也发生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圣诞公司发的小礼物是一个小日历,由两个骰子组合而成。我拿到时只是随便把玩了一下,没有多留心,mentor看了一会,给我出了一道智力题:

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

非常巧妙的实现方式,完美利用了骰子的12个面,小礼物也正是这么设计的。

mentor兴高采烈的说下次面试就给候选人出这道题。我内心:“魔鬼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