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刻意练习》,这是最接地气的解读版本

2019-01-10  本文已影响32人  新真我

很多朋友都读过《刻意练习》这本书。会发觉书中例子离我们太远。那有没有一个接地气一些的版本呢?

最近我在混沌大学,听李老师讲刻意练习。发现老师讲的就很接地气。他分享的内容源头来自万维钢老师。

为了更好的学习和践行,我把学习的内容做了整理。然后我发现,我之前的学习方法太低效了。要成为1%,关键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训练的方法。

刻意练习的具体内容概括有四个

1、只在学习区里学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候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以下是对刻意练习四个内容的拆分解读。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用罗胖的话来说,就是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注意,不是舒适区,也不是在恐慌区,而是在学习区。比如一本书我们看初看不太懂,但是经过思考和讨论能理解,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就在我们的学习区。

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小班教学,甚至一对一传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因为某一些内容,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是舒适区,对另一些可能是恐慌区。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很多的学习其实都是在做简单的重复,没有在学习区学习。比如跑步,写作。

  2、掌握套路  

我们平时说的基础知识、基础训练,学的和练得就是两个字:套路。

普通人看到零散的信息点,高手看套路。刻意练习就是把信息变成套路,存在大脑里的过程。

好比我们先认识字母,在认识单词,再认识段落,再读懂一篇文章,一本书。

水平高低看掌握套路的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律师要学习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

套路要长到身体上,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而且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基本功和分块练习

比如写作这件事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它对基本功的训练是这样的。第一课,舒尔茨教学生怎么去听,听了之后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什么质感、给人什么联想。

在一席的一个公开课上,严歌苓老师说,如果你感觉不到这些,老师会说,let it happen 。写作变成另一个生产的过程,有流程工艺。而不是灵感来了才可以写。

然后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而且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

  3、随时获得反馈  

有即时反馈,一个人的进步会非常的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人有时候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有时候我们看一本书,感觉都知道,但那只是熟悉,熟悉不等于理解,没有测验,就是没有反馈,你的知识就是幻觉。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非常不同。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

旁观者没有陷进去,反而能客观的去看问题。所以让一个同行的老司机帮你看一下,会给你提升不少。这叫同行评议。

正如最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也需要教练一样,反馈者未必水平比你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能从给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立刻反馈

现代老师的作用就是提供及时反馈。看不到练习结果等于没有练习。比如写作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读者的反馈建议,其实是很难进步的。

美国有个大学篮球教练,叫教约翰伍登。他曾带领UCLA12年10夺NCAA冠军。经过分析,在记录他日常的2326条指令中,有6.9%是表扬,有6.6%是不满,而有75%是纯粹的的信息。

他最常见的方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表现一个错误的动作,在掩饰一个正确的动作。若发现不对,立刻纠正,以免错误动作形成习惯。

他从来不发表激情演说,每次说话不超过20秒,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的及时反馈。

这个和我们传统的教育,老师在上讲,学生下面听,反馈仅仅在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考试之中截然不同。

如果是大班教学,那么每一个学生获得的及时反馈就会很少,甚至被忽略,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动作和习惯是否OK,所以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学徒制

学徒制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方法。我所在的石油行业就是这种模式。师傅带徒弟参与一个项目,从打杂开始,到模仿,到和师傅合作,再到独立定岗干活。然后经常会不定期的做交流,老师傅给你挑毛病。

文章中老师提到了一个例子。美国的基础教育备受批评,但是研究生教育无疑是世界最好的,他们采用的就是师徒制。导师提供的就是及时反馈,研究生入手的项目不再是为了训练而是以一上来就直接科研,以发表论文为目的。

这时候什么知识学过,什么没有学过已经不再重要,没学过就立即去学,总之必须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大牛们不允许会菜鸟的提问。

  4、刻意练习不好玩  

两个大学同学一起学习,学习时间并不是决定他们业绩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他们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比如图书馆,但切记不要带着耳机听音乐。也不要在家里,经常被孩子打断,那也不是一个好环境。

单独练习

刻意练习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身心投入。每次1-1.5h,一天最多4-5h。再多就很难专注了。

音乐学院里有小提琴的一项研究显示,真正提升你水平高低的不是全班一起上课,而是单独训练。

关键点:单独训练时间长,你精力要好(确保睡眠充足)。

研究发现,区分更好和最好的因素是练习小提琴的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比如,到了18岁的时候算总账,你之前单独练习的总时间。所以要成为世界级高手,要尽早投入训练。

这样看来,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基础上,总的单独训练时间才有意义。一帮人练会相对轻松,但是只有单独训练,才能快速进步。

练习和娱乐

刻意练习中,没有寓教于乐的概念。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坐下来反复读,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

有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电视上的信息很难被记住,51%的观众看完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几分钟内就无法回忆起其中的任何一则新闻。普通的电视观众只能记住电视剧中20%的信息。

练习就需要重复,重复就一定不好玩。

  5、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呢?  

一个神童的背后,都有一个豁出去让自己孩子猛练的父亲。父亲在这些人的成长中起到最决定性 作用。

对于那些不想当普通人、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人来说,输了起跑线,就没有机会参加后面的比赛了。

世界就是属于这极少数人的,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师和明星,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在观众席。

在《虎妈的战歌》中,讲述了一个华裔的母亲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她要求两个女儿只能谈钢琴或者小提琴,不能玩别的乐器,不能参加与学习无关课外活动,没有社团和公益,只有学习。

这个饱受争议,不管你认不认同。虎妈一定知道一个道理: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是个0和博弈:你想赢,意味着就有人输,你拿到了这个位置就意味着有人拿不到。

你说这个太功利了吧,对,功利就对了。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习更好一些,你可以尝试更功利一些。

兴趣和基因

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自己愿在这个领域内苦练。学习一个新技能,初期智商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因为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谁能最终坚持下来。

既然兴趣如此重要,所以最好的早起教育应该是先慢慢培养兴趣。这就是我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会选择华德福的原因。

文章的最后,万维钢老师分享了科学家对基因与兴趣的最新共识: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的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

有一个理论认为,自然选择给每一个人不同的基因,而人可以出去寻找自己基因所喜欢的环境,也就是那些能够给我们基因提供最大生存和复制机会的环境。

所以,我们需要尽早试错,发现自己兴趣和适合的环境,在这个方向上刻意练习

-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