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原创圣贤隐学想法

阅读与冥想

2021-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竹雨瑄

阅读:《道德经》【贵师爱资】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旅行的人,从不留下车辙;善于言谈的人,不会出现口误;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锁门的人,不用门闩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却没人解得开。所以有道的人善于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有道的人善于挽救物品,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叫做可以承袭的明智。所以某方面有善长的人可以当不善长者的老师,不善长者也可作为善长者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资本。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实现自身价值的资本,虽然有智慧其实还很糊涂,这实在是很重要的奥妙。”

在听过千万种声音后,许多人执着于自己内心的那一种,有时候善意的提醒和谆谆教诲,不一定真正能说服人心,这不见得是说出的话错了,而是说话的方式错了,或者,还没到说这话的时机。有时候看见不公,会选择沉默。因为怯懦、退缩、胆小畏惧、还是觉得不屑一顾?或许,想站出来为此发声的人,在等待一个时机,不一定有好的时机让我们开口,我们便错失了纠错的机会。要知道将一种声音,转化成另一种需要找准时机,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善言者不仅能看准时机,还能抓住这件事的性质,尊重万物本身的形态,才可以行而无痕,教导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创造道理,觉得悦耳动听以及向往光明的话,必须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其实这个时候,内心是趋向于道的。

冥想:机缘巧合,在我看到圣贤书友会8月活动这篇文章之前,阅读了与地下室有关的本格推理故事。因为入戏太深,所以刚开始的冥想,不能叫作冥想。我还在回忆之前阅读过的那个与地下室有关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的想象,试图还原一些情节,让之前阅读到的故事里的人物鲜活起来……

尝试了两次冥想,还是让一些过往的成见与杂念进入脑海,我用自我催眠将大脑清空,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效果比听纯音乐要好,可以得到全身心的放松,消除压力与内心的恐惧。再一次闭眼,慢慢下楼走到那片隐秘的空间,看到一棵巨大的树,根茎粗壮有力,将泥土掀起,树干从地里生长出去,让人觉得此树必定是被精心养护,不缺少养分。地下室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洞口,让树干不必撑破建筑物,而将茂密的枝叶生长出去。桌台上供奉着庄严的神像,屋子里,有明亮的光,在这静谧的空间中,待得很舒服。这是我就这次主题的第三次冥想,第一次因外物如戏,第二次见到团团黑云,不能沉浸与深入,第三次见到金黄色柔光,还有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树,我想,这就是我只希望看到跟寻找的。

通过几次冥想与写作,让思绪自由地翱翔,摆脱眼前的束缚,发掘出内心深处的世界,这其中可以看出自己这段时间的状态,发觉生命的奥秘。在冥想的世界,人没有固定的形态,也不会真正被任何东西牵绊,人是自由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冥想,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破除眼前的困境,冲破内心的黑暗,冥想是启迪心灵与获得健康的一种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