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有效阅读
这个星期,一年级的学生读到一篇应用文章,给我启发很大: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怎么读书,这样等到可以自己读书的时候由于采取的正确的方法,就可以保证书都没有白读了。
读书总比不读书要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有个学生非常喜欢大象,读了大量与之有关的书籍,所以当我要求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时候,他描述大象的方方面面都很到位,很多细节都写下了。而我们有的孩子,你要他写一个最喜欢的动物,就这么一句”我很喜欢..., 因为很可爱。“然后就再也憋不出什么来了。
你心里知道什么和你口头能表达出来不是同一件事情。
你看到什么和你能把这件事叙述出来也不是一回事儿,人有记忆是因为人可以用语言来表述。
有孩子读了很多书,写作还是一团糟。
有孩子读了书之后转身就忘记了。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到底应该如何正确阅读
这里讲的就是阅读,而不是读故事。
有什么区别?
阅读是需要去理解的,理解的方法很多种,最好的就是通过比较。可以在读书的时候提醒我们之前有没有读过类似的故事讲的是差不多的情节的,之前的故事是如何的,现在的情节又有什么不同。要鼓励孩子讲出来,就好像在讲故事一样。
也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能讲出来的。我小时候没人给我讲故事,后来读的书也不够多,所以我一直都不会讲故事。现在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问题,只要稍微启发一下,就可以讲出之前哪个故事的大概了。然后和在阅读的故事进行比较。随着阅读的故事越来越多,可参照的文章就越来越多了。
这只是一个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上心,一定要注意文章故事的特点。
高年级同学读书的时候就更要注意这些方面了,而且比较的侧重点和难度越来越大了。只有通过比较,才可以回顾之前读过的书,才不会忘记。
参考文献中的”关联“一词就是我这里讲的比较,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融会贯通“。上文图例里提到的self-to-text和text-to-world实际上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就是看看作者写的在我们身上和我们周围有没有曾经发生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我们熟知的场景的。
但是text-to-text,则需要大量阅读,以及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和对比。
我现在来举一些例子:
我的学生在读《麦琪的礼物》的时候我一定会提到Della剪头发这一桥段,对于一名女生来说,要剪掉保留了15年之久的长发是需要一定的勇气也是需要被逼迫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迫让她下如此大的决心?然后我也一定会问学生有没有读过看过听过类似的女孩子剪长发的故事,这个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的,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讲到《悲惨世界》里芳汀的剪发。两者的社会,家庭环境截然不同,但是所遭遇的无奈是一致的。我们要做怎样的对比(不同之处)和比较(相同点)才能理解主人公的处境,从而明白作者给出这一桥段的目的。
这一点就是text-to-text。
为什么孩子们不会去注意这样的细节?因为他们关心的是故事情节,但是作者写文章怎么可以有雷同的故事情节呢?即使是讲爱情,每部经典的爱情小说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个时候需要有人进行引导,而且是持久的,直到养成习惯。
一位学生去海明威故居参观,家长马上逼着孩子在路上读《老人与海》。我读《老人与海》也是被迫的,通常被迫阅读就是感受不一样。队友有一次偶然看梁文道的那个讲读书的节目里面提到《老人与海》,就死活要猫猫头去读,然后还要我也去读,因为他声称他中学的时候读过,觉得很好。你觉得好就一定要我们也去读吗?不是不可以,那你来告诉我一下好在哪里?
一本书好在哪里?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基本上大多数人都不能够讲出个所以然来,凡是讲不出来的和没有读过是一样的。总之,你不能说"这本书好,因为大家都说好”!
我承认其中的心理活动的片段写得很精彩,我承认文中所宣扬的精神也很上进,我就不觉得这本书真的有被捧上天的必要。如果我要推荐给我d的学生读,也是因为短。
然而,讲到捕鱼捕鲸,就不得不提教科书般经典的《白鲸》,读了之后不禁要感叹作者相关知识的渊博(那个时候又没有互联网,天知道他是哪里搞来这么丰富的信息的!),除此之外,对于人性的描述简直生动到了极点。捕鲸人这个职业,说白话就是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所以贪婪不到一定程度的,还不足以适合去干这个行当。于是作者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贪婪人的嘴脸和言行,还各不相同!文章中精彩的部分太多,我截取了一段作为我学生的精读教材。
《百年孤独》是一本好书。为什么?大家都说好呗!
我看的时候的体会和广大书评的还有点不一样。不错,读书一定要看书评。要读书味道来的还一定要先知道结局!否则就是冲着结局去的,否则就是娱乐读书的。(不是说读书不能娱乐生活,我现在讲的是阅读理解,讲的是怎么把一本书读懂读透!)
我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有好几个女性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家之主的Úrsula自然不必说,吃石灰墙的Rebeca,不喜欢穿衣服但是绝美无比的Remedios,我一边读一边想这些女性如果是在现在社会应该如何生存下去。总之,这篇讲述了殖民,独裁,流血战争历史的小说,给我反省的却是其中毫不起眼的妇女们。
我从来不怎么和别人提我读过这本书,因为我觉得我的意识形态里还没有形成对此应有的认识。直到我昨天读完了《愤怒的葡萄》。
SAT推荐书单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小说,我们小时候读美国小说的相对少一点,现在成人了,读起来倒反而别有一番风味。
《愤怒的葡萄》和《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自家的黑暗的社会制度起来完全不遗余力,于是乎要么被封锁,要么激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愤》一书中讲到一个默认的小社会团体中制度的形成,和我看过的关于僵尸的美剧(不单是“行尸走肉"中的情节很相似),而且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后灾难时期,但是想来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书中一家的女主人妈妈的形象,一出来我就非常喜欢。我正在让学生们进行外貌描写的训练,这一段对于妈妈外貌身材和性格的描绘,绝对是我学生写作的教材范文啊!
然后妈妈的身影就一直贯穿在整本书中,在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百》中Úrsula的倒是没有这么频繁的出现,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实在太多。只是在最后提到了,让读者想起来,这个家里还有这么一个女人坚持着自己的执着。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愤》最后的结局虽然还是比较悲惨,但是出现了另一个新的继任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见识到了女性的力量。
就是这样,书只能这样读,几本书贯穿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引申。一开始,孩子还没有读那么多书的时候,需要我们来提点,告诉他们可以看哪些类似的书作为参考和延伸。哪本书的哪个片段非常类似,可以作为比较和对比。
这种做法对于我们这些指导者的要求非常高,也就是说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自己也读过这些书,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些情节和片段,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网上查“。我比较反感在孩子还没有能过达到独立思考的时候就抛弃他们,唯一的解释就是父母自己都没有读过,而且也不能静下心来读和用头脑分析。
我们家长重视数学,是因为数学自己还能教,还能看懂,语文怎么办?英语现在都没有孩子好,怎么去要求?要求什么都不知道。会做的就是买书,买了书也不管读没读懂。
猫猫头现在都不怎么读书了,没有时间。我也不指望他平时挤时间拿本书出来读,我喜欢的是找个安静的角落,有充足的时间,拿好纸备好笔,好好地把书读出点感受来。
暑假要来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