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圣道儒释道传统文化念佛成佛

浅谈明心见性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49人  西莲

      明心见性在大乘通途法门来说,是修行人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那么,什么是明心见性?如何做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后期目标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从字义上解释,所谓“明心”是明白自己的本心,“见性”是见到自己的本性。

    “心”分为“真心”和“妄心”。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指代就不同,有时指真心,有时指妄心。

      堪破“妄心”,见到“真心”就是明心见性。堪破“妄心”就是见到“真心”,见到“真心”,就是堪破“妄心”。

      所以,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妄一如,真妄不二。在真如本体面前,真妄皆不可得,只为讲解方便,假名安立而已。

      因此,离开真妄二元对立,离于一切概念,离于一切名言分别,入不思议解脱自在境界,见到唯一超然绝待的本体,就是明心见性。

      入这种境界,就是超越世出世间的一种大智慧,梵语音译称作般若。般若一般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佛教经典属于文字般若,从经典文字如实观察就是观照般若,从观照般若彻悟宇宙万有的真相就是实相般若。这种实相般若就是明心见性。

      在佛教经典中,与般若同义的名相有空明、寂照、如来、自性、佛性、法性、法身、……

      依本体起用所显现的大智慧,即是般若义理;依本体本然空寂又光明遍照,即是空明义理;依本体寂寞常住又朗然彻照,即是寂照义理;依本体如如不动又来实未来,即是如来义理;依人人本有又内具万德,即是自性义理;依本体具有本自觉悟之属性,即是佛性义理;依本体本具万法之属性,即是法性义理;依本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并以法界为身,即是法身义理;……

      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为众生能从不同的名相,切入实相之理,达到明心见性。这也正充分体现了空性的无限可能性和不思议性,她是纯一空白,可以填充无穷的色彩。所以,见性之空性鲜活、生动、多彩,不可以逻辑性和概念化来简单判断。

      从实际观察,影响明心见性有两大障碍:一是不会佛意,自我设限,高推圣境,把明心见性看作是难于上青天。只要我们肯放下大脑,息诸妄缘,深入定境,并加观照和反复认证体察,体认真性的空、明以及空明的一体性,最后放下所有的概念和观照,都可明心见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如痴如呆而内心却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短暂之时,那个就是明心见性的萌芽状态,尤其不懂佛理的人没有紧抓这一时刻而深究下去,却陷于堕落。二是已悟明心性,由于狂妄自大,轻慢佛法,不作保任工夫,仍随波逐流,久而又迷,惜与明心见性失之交臂。

      无相密心中心法三祖元音老人曾做过珍贵开示:前念已断,后念未起,于其中间,一把抓住!抓住什么?就是抓住那深深宁静、湛然常恒的空性,此后加功用行逐渐延长这样的时间,进而反复体察、多重认证空、明的一体性,最后把体察观照和名言概念通通放下,就可达到明心见性。

      所以,一般把人生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种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们一般凡夫执相为真,贪嗔痴慢,流浪生死,不肯回头,就在第一种境界徘徊,住于偏有,故六道循环。

    通过听经闻法,知道真相,开始“回家”修行,进而打破无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见到万法皆空,一切皆是梦幻泡影,处于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这时,住于偏空,认为无众生可度。

      开悟保任,法身向上,再经“闯重关”和“踏牢关”,再回归自然,融于生活,对境遇缘处处皆是智慧妙用,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实现了人格最后的升华: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此,完成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空有一如,空有不二,虽广度无量无边众生,窃明实无众生可度。

      因此,从通途法门而论,自从明心见性以后,才开始有了圣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断恶修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感恩明空老师的斧正意见

明心见性
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