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教学评价的六个维度
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课堂的目标精准度、知识建构度、思维深广度、生活链接度、对话参与度和目标达成度是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六个全新维度,共包含十五种评价参考指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和激励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发布,重新探讨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可从六个课堂维度出发,即目标精准度、知识建构度、思维深广度、生活链接度、对话参与度和目标达成度[1]。
一、课堂目标精准度评价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效果。教学目标精准度就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等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所能达到的符合程度。目标精准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如果教学目标精准度不高,甚至是迷失了方向,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一定是低效或是无效的。课堂目标精准度评价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是不是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学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评价参考的三个指标。在处理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时,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将课程的总目标与具体的课堂目标融为一体,使课程总目标贯穿和体现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纵向来讲,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高屋建瓴,站在学科的整个学习阶段,前后连贯地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横向来讲,要结合所选教材内容和特点,做好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融合。同时要考察课堂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学情,这是目标精准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确立就要着眼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符合学情就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等。
二、课堂知识建构度评价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我国学者赵建华在《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一书中说: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某特定社会环境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要产生新知识、新产品或者说思维成果。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知识建构不是要求学生原创,而是要智慧复演,要把现成的知识引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换言之,知识建构就是对知识脉络的梳理和串联。所以说知识的建构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将知识梳理起来,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更加透彻。同时应将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一套体系。從根本上讲,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智慧生成”。课堂知识建构度的定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智慧生成”的程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来进行知识建构度评价。评价的参考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看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是否做到了有效衔接,学习内容是否有层次性和顺序性;二是看学生能否基于某一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甚至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推论和预测。当然这对总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讲,是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教师自身知识建构水平不高,就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度。只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知识的体系建构水平,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三、课堂思维深广度评价
思维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关系到学生将来成长的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思想,提升学科思维品质。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是课堂的灵魂,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课堂思维深广度是指课堂上学生横向全面思考和纵向深入思考时所能达到的程度,思维的广度是指能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综合思考。思维的深度是指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课堂深广度评价主要是通过两个指标的考察来实现的。一是考察学生的课堂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考察学生语言是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考察学生课堂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2];还可以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思维处于聚合状态,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我们通过问题情境和探究平台就可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课堂生活链接度评价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坚持“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生活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促进体验,会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感悟[3]。更重要的是有生活的课堂才可能是生动活泼的课堂,也一定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生活融入课堂,课堂在生活中得到延伸,教育教学有效性才会得以提高。生活链接度就是指课堂学习知识与当今的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程度。当然,学科不同,课程的生活链接程度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一节课能不能和生活链接,又如何链接,是由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的。生活链接度评价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指标内容。一是考察应该和社会生活有联系的课程内容做没做到和生活链接,课堂教学不能为了链接而链接,但应该链接生活的知识就一定要做到链接。二是考察课程内容和我们的生活世界链接的切入点是不是恰当精巧,课堂所链接的生活资源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体验,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自主探究。
五、课堂对话参与度评价
对话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互式沟通方式,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对话其本质的教学。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学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知识不再仅是静态的书本内容,而是动态的、开放的和生成的[4]。教学本来就是一项“对话”的艺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虽不是完全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但必须是对话性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广泛展现学生的参与性。师生对话,也不能简单地理解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具有某种引导性、目标性的甚至是精神上的对话。师生一起共舞,教师才能从心里唤醒每一个学生。课堂对话参与度就是指课堂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包括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态度、参与的效果等。对话参与度评价的参考指标有三项内容:一是看学生课堂参与是否具有广泛性,80%以上的学生应参与到课堂对话活动中;二是看师生对话中是否具有均衡性,均衡性是指对话过程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三是看课堂是否有开放性,课堂应有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质疑争论等对话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可能是师生对话,也可能是生生对话,师生应共同发现,共同生成,共建课堂。
六、课堂目标达成度评价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目标达成是课堂教学的实践终点。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是评价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目标达成度即目标项目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就是指课堂活动中和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从实际教学效果来判断预定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它包括数量、质量和时限等内容[5]。达成度的高低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与掌握,但检验目标达成度的核心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课堂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参考三个评价指标。一是看教学活动是不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的,如教学设计、教学语言、问题设置、情境创设等教学环节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二是看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学生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有些部分要靠课下对学生进行质量检测来检验,有的部分通过课堂观察就能完成检验。三是看课前预设和课上生成的关系是否和谐,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动态生成的,我们不仅要看预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也要看课堂生成情况,有生成的课堂才可能是真实的课堂。
“六维”课堂教学评价共设置15项评价指标,并以此制作了“六维”课堂教学评价表(见表1),采用百分制,设定了评价指标参考标准和赋分标准,以增强本评价的可操作性。
“六维”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整体,六个维度彼此独立又紧密依存。课堂目标的确立与达成都是围绕学生预设和检验的,知识建构、生活链接、思维深广和对话参与的关注主体也都是学生。这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要求是相一致的。这种评价操作性强,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既可以开展多方评价,也可以用来进行教学反思,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手段。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入手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会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挑战,教学相长,从而打造师生课堂命运共同体,这也是构建本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