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困惑:我该如何教孩子?
2020年3月3日,石家庄一名12岁女孩因在家上网课没有好好听课、学习,遭到妈妈批评而一时冲动跳楼,现在生死未卜。
作为一名从事儿童心理工作者,同时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当听到、看到这样的消息都感到异常的揪心。也同时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自我的无力。
每次我都会禁不住地想:这世界怎么了?为什么如此的焦虑?我们到底都在要什么?
我看到很多人在评论区写到要告诉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的宝贵。
我想问:生命的宝贵难道是靠嘴说出来的吗?一个生命如果从出生开始没有感受到被重视,被珍惜,成长的环境只有指责、批评、数落、嫌弃、不满、否定,试问他们又从哪里去体验到生命的可贵?如何懂得珍惜?
还记得2019年4月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孩子从车里出来到跳桥整个过程不过5秒的时间,猝不及防。
当时也有网友怪孩子不懂事,经不起一点挫折,谁家孩子不被批评几句?也有人指责父母的不是,对孩子不会教育。
我们都不是事件的当事人,我们都不能知道真实的发生是什么。
我们无意去指责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需要的是从每次的事件发生去反思,检讨自己,警醒自己。
记得在一次家长沙龙上,一位妈妈带着愤怒的问我:为什么都说要父母负责?都是我的错!
我还记得那位妈妈眼含泪水,像一个受到委屈的孩子。
现在很多的教育课堂,各种亲子教育课铺天盖地,各派心理专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说法不一,父母面对孩子一脸茫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听谁的?谁说的对?
我有两个孩子,陪孩子成长的过程深有感触,做妈妈的困难。
我经历婚姻的失败,一度因此而觉得对不起孩子,没有给孩子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孩子也必然的出现问题,休学、自伤、叛逆、威胁等等都经历过,回想那一段真的像做一场噩梦。
那个时期我的孩子也非常的情绪化,冲动,动不动就已死相胁,值得幸运的是没有付诸行动。我只能用幸运来说,并且感谢孩子没有放弃自己。
也因为经历这样一段非常时期而让我迅速成长。
我想对那个妈妈还有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说:没有谁对谁错,只因为我们是成年人,我们需要做孩子的领路人,因此才有了“父母改变孩子才会好”的说法。
看到让父母改变的话而感到委屈的父母,请你觉察一下自己,这个时刻你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父母需要治疗“内在受伤的小孩”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也住着一个“父母”。
如果在你的童年时期遭遇到不幸,如果你在童年饱受指责,那么那些曾经的伤就被封存在记忆中,成为“内在的小孩”住进你的心里。
而父母对待你的态度也会内化为自己的一个子人格成为“内在的父母”住在你的心里。
当你有一天你也成为你孩子的父母,“内在的小孩”就会提示“内在的父母”用曾经经历过的模式对待现在你的孩子。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代际传递”。
你需要觉察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似曾相识?孩子的表现是否跟你当年很像?你对孩子的不满是否暗藏着曾经你的父母对你的不满?
我们必须看到过去的经历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才能够很好的调整当下的错误模式。
回看过去不是为了怨恨父母的不是,不是为了把曾经的伤找谁负责。而是为了更好的看到自己如何受伤,自己需要什么?把潜藏在心里的恨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转化能量,疗愈自己,停止强迫性的重复,用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不让悲剧在我们身上重现。
一个有爱的家庭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而会倍加珍惜。
孩子的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体验是“归属感”和“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
“归属感”和“自我重要性”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两大体验。
归属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
人类是群居性的,每个人天生都是安全感不足。没有绝对的安全感。
每个个体在开始出生的时候,从母体出来就意味着分离,从温暖的羊水和子宫里出来,独自面对社会,那刻就有了恐惧。
因此后天的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安全感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被爱的感觉,父母经常强调孩子的重要性,那么孩子在这个家里就会很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会有“我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的归属感。
这样的归属感让孩子稳定、踏实、安于当下、内心富足。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定是快乐的,积极乐观的,受挫折的能力强 。
浙江卫视的大型娱乐节目《王牌对王牌》中,关晓彤的爸爸经常在节目里出现,通过父女的互动,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支持,也因此关晓彤的星路走的很顺,不被负面信息影响到自己。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走弯路?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受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我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的形成依赖于父母对孩子的传递。
绘本《我》的内容就教给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例如:“我很丑,我也很重要”、“我做错事情我也很重要”、“我将来可能做工程师、木工、科学家、保姆”、“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唯一的我”……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因孩子的表现而打折扣。
父母要学会正确的批评孩子的方式:妈妈爱你,但是我对你做的这件事很生气。
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事情上做错了,改正错误就好了,我依然是父母的宝贝。
孩子不因犯错而觉得自己不被爱,父母对自己失望而做出冲动的傻事。
孩子是小树苗,还没有能力经历过多的风雨,过早的经历挫折会让树苗夭折。
教育要“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