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卡笔记10:把关键对话变为行动和结果
之前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了许多掌握关键对话的要素,包括要注意观察,来判断对话氛围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建立对话中的安全感,让对方畅所欲言?如何控制想法,在各种情绪炸弹下管理自己,建立有利的对话模式?从独断专行到循循善诱,如何有技巧得开口,和对方平等自由得交流?还有了解对方的动机,什么才是正确的倾听姿态?
那么,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便是如何在建立好安全氛围、控制主观因素之后,正确得将关键对话转入行动模式。
决策的四种方式
要想把成功的关键对话转变成优秀的决策和一致的行为,我们应当努力避免错误的期望,以及无动于衷的应对态度。
在讨论如何做决策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以下四种决策方式:
1. 命令式:【命令式决策】经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当有外部力量对我们施加命令而我们没有选择权力时;以及我们主动交予决策权,甘愿听从指挥时。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只是作为执行者或支持者而存在,并不参与决策。
2. 顾问式:【顾问式决策】的特点是决策者往往在做出决定前,需要倾听更多的意见,也许咨询专家、选民,也许是家人、朋友,或是任何愿意分享观点的人。这种决策方式往往更加客观,会根据他人的观点,评估各种方案,以此做出最终的抉择。
3. 投票式:【投票式决策】更加适用于强调效率的重要场合,相比于结果,这种决策方式更侧重对时间的把握。在众口难调、永无休止的讨论面前,这种方式无疑是省时的王道。
4. 共识式:【共识式决策】意味着结果必须要众人达成一致。显然,耗时是其缺陷,但往往因为高质量的讨论,最终能带来高统一性及优质的决策方案。
选择决策方式时,要如何考虑人员带来的影响?
· 关注者
确定哪些人想参与决策,哪些人会受到决策影响,不要让对关键问题变现得漠不关心的人参与决策。
· 知情者
确定哪些人具备做决策的能力,要多鼓励他们来参与决策;而对于不了解情况的人则应该避免。
· 支持者
哪些人在决策中会对你表示支持呢?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相关人员,让他们一起参与决策,这对你的决策结果至关重要。
· 参与者
决策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少的人参与,在获得充分的支持下做出高质量的抉择。这便需要我们费心考虑哪些人适合参与决策过程。
执行决策要考虑的因素
1. 明确有哪些人参与行动以及细化具体的分工职责;
2. 明确具体要完成的任务,要说明清楚想实现的每个细节化目标,可用对比法来举例说明;
3. 设定好截止的目标时间;
4. 采用里程碑式检查法,在实施过程中阶段性核实执行情况。
别忘了在关键对话之后,把各种结论、决定和安排的细节详细记录下来,说明清楚执行中要考虑的因素。遇到沟通障碍时,别忘了采用之前文章分享的综合陈述法来和对方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