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日子?混的是自己的日子!
在很多人眼里,国企意味着稳定清闲,每天上班喝茶看报随便混混,月底工资到手,就是对一段日子的交代。这样的想法,多半来自对父母意识的传承,他们大部分是在小城市里的机关单位工作了一辈子,几十年重复着相似的工作,退休那天跟刚参加工作那天的区别,也就是懂了些人情世故、多了些岁月沧桑。
于是,很多受到父辈影响的年轻人就带着这样的认知跑进国企躲避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私企、外企都太累太拼,生活不只有工作,还是中庸之道适合中国人……这类人大多抱有这种人生观。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从不主动要求分配任务,对于被动接受的任务则采取能拖就拖的态度,拖到最后草草了事,反正做的好也不会有额外奖励,做不好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惩罚,为什么花费力气在没有回报的事情上呢。他们觉得,所有工作所产生的价值都是归单位所有,跟个人没有丝毫关系,自己只是打工者,被迫为公司做事以换取报酬维持生计。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混日子,以为混过一天,就是在不干活的情况下白白拿了一天薪水,以为这就是赚到了。
可是,混日子这种事,混的到底是谁的日子呢?
作为一个普通员工,我们只是公司这辆大车上的一个小配件,可能只是机缘巧合,我们获得了补位这颗配件的机会,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不可替代、非我莫属的,也许有下一个合适的配件,我们就分分钟被替换掉了。也就是说,即使这趟大车的灵敏度不够高,没有在我们这些配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就马上报警维修,但并不代表它没有一个最低限度,当警报一旦拉响,我们这些毫无核心竞争力、随处可见的配件,不就是第一时间被撤换的吗?我们其实是在以一己之力跟一个成熟运行多年的公司博弈,讨价还价,做多做少,各自用来对抗的资本之悬殊显而易见。公司大不了解雇我们,用很少的成本找下一个人代替,而我们却需要花费大的多的成本找寻下家,很可能还是进一步往低处就。
生活不只有工作,这个说法没错,但需要理解它背后更多含义后才能说出口。生活有很多组成部分,但工作也是其中一项,我们要打算把生活过好,就该对它拆分开的若干部分都诚心以待,当然也包括工作。用心生活的人,一定是努力的,努力让内在、外在都逐渐丰盛起来。我不觉得一个在工作上整天混日子的人,能把日子过得多么出彩,因为这样的人已经习惯了用“混”的态度对待所有事。混工作的人,很可能是混掉了整个人生。
既然,工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每一个工作日同样也是我们有限人生中的重要一天。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再也不会重来的单行轨迹。明白这些,我们真该用好这一天,让自己逐渐升值的目标不再渺茫,让期待中的那个十年后的自己从此刻就开始改变。工作中我们增长的所有技能,不论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是待人接物的礼法,不论是选择前的当机立断,还是困难中的临危不乱,这些统统都是自己的,是谁也拿不走的。换个角度看,公司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平台去锻炼能力、提升价值,可幸的是,这个充电过程还是别人付费给你的,多好的事儿呀。
但是也要谨记,公司同事不同于父母、老师,不会那么有耐心地教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做好了也不会给予温馨鼓励,做差了也不会有过多严厉批评。这个学习过程需要极大的主动性。我用自己的经历教训明白了“趁早”的重要性。趁早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在整个公司运转中处于哪一环;趁早知道自己的工作需要哪些技能,这时候会发现学校里怎么都没教,那就只能加足马力,尽快都学会;然后就是趁早猎寻机会,把工作做完做好是大部分人都能搞定的事,要成为少数的出色的那一个就要做别人没做的事,甚至是没想到的事。
前日有个朋友在加班,他却十分兴奋地说:替自己加班,要好好把握机会,做好司令,哪怕是光杆的。朋友并不觉得加班是在给公司做事,反而觉得是在为自己加班。的确啊,做的多、学的多,经历的多,都是在给自己这家小公司增加竞争力,虽然没有现时的金钱回报,但所获的无形价值却远非金钱可以衡量的,待到这些无形价值聚合发酵,成果可能连我们自己也会被震惊。
所以,不要跟自己讨价还价,不要跟自己偷懒耍滑,那些混掉的日子终究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