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主体
希罗多德说得好,一个从不知道自己出生之前事情的人,永远是孩童!
在所有地球上的生命或是生物中,可能人是最特别的一种。之前曾看到一篇文章有写到有关人与其他物种的区别分野,其中之一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死亡意识。或是人是目前在地球上唯一认识到有死亡存在的生命。但这种意识说到底是还是可以归结为思想。由此类推,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还在于人会使用思想来问“为什么”。如果有意识和思想却不能使用,那么就真正是暴殄天物了!
人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主体-----这种认知的诞生距今而言不过只要区区数百年的历史。虽然随着这种认识的产生,我们身处的世界在这数百年间急速的发生变化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纪。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当这种认识最初萌芽时,给予彼时的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发现的惊喜,还有惴惴不安的惶恐。
我现在之所以推崇这一句话,要感谢曹天元所著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学史话》。从我现在的认知来讲,曹天元的这本著述不是一部准确和严谨的有关物理学叙述的历史著述,不过对于读者而言,这部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述人在近几百年中观察世界的历程的确可以提供一些参照。尽管在这部书的结尾有关现代物理学中,我们看似高深奥义的物理研究再一次陷入了走进“玄而又玄”的阶段,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观察将在未来逐一得到合理的解释。尽管在那些艰深的物理研究面前,我们又一次重新回到“上帝"面前,但我们也深深的知道,诸神消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即便我们不知道在诸神渐渐隐没之后留下的空白将会由谁来填补......
在《量子物理学史话》中作为读者而言体会最深的可能就是对于”观察“的重新观察与审视了。在有关”根本性问题“上的观察所使用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平素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只是当有些思维方式重新进入”根本性问题“之后,那么新的观察将带来全新的体验和认识。而曹天元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最为现实的答案之一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作为“盲人摸象”中的一员而已。而“上帝的视角”我们还远未触及。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穿行中,适用于宏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在微观世界中被颠覆,而微观世界中的物理又遥远和有力的影响了宏观世界。当牛顿的物理学三大定律在微观世界中的物理学中被彻底否定之后,我们得要承认,所谓的“观察”还是有边界的。
似乎,这个在我们眼中被看到和认识到的世界好像不止一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46/d3c8c01f38b79140.jpg)
在MIT物理系终身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撰写的有关平行宇宙的书《穿越平行宇宙》中我们可以看到观察与思维是如何以更为精致和朴实的行动来思索宇宙。在这本书中最大的结论之一就是: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我想在《穿越平行宇宙》中所显示的写作与曹天元的著述不同的地方在于-----读者可以清晰的穿行在一个思想实验中。而泰格马克的思想实验在表述方面基本上无懈可击。
我还记得泰格马克在追问有关宇宙起源的问题,被“宇宙大祭司”霍金所确定的“奇点”现在基本上成为共识,我们也可以基本确定在137亿 年之前,那个“奇点”发生了一次爆炸。不过在泰格马克的研究中,对于那个“奇点”诞生的时间,现在物理学已经挺进到了距离那个奇点开始之后0.038秒的位置,在这个0.038秒之前发生了什么以及状态如何,迄今为止依然毫无头绪。当我看到这个时间之后,不得不承认人的努力会一直向终极而去。
不过在《穿越平行宇宙》的结尾部分,我们似乎又陷入了互相为矛盾的境遇了。这种状态似乎成了阅读物理学著述或是科普类作品最大的相似性。从一个令人澎湃的视角开始,直到沮丧成为主题后我们就知道这种努力要到此为止了。
这些有关物理学的著述通常在结尾不会都会将作者和读者一并带入困境之中。面对这个世界,我们的观察与认识,只有量力而为,而没有止境。我常常也会认为这种著作风格恰恰是其他类型作品最缺乏的。一本小说尝试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物理学著述多半带着沮丧----为我们不能知道的更多而难过!
后来这种难过在遇到费曼之后得以释怀,1961年至1963年,费曼给加州理工学院一年级到二年级新生上了两学年的基础物理课。全班180个学生,每周两次听大课,然后每10到20人一个小组,在助教辅导下谈论,每周还有一次实验课。学生很多都是高中毕业生。两年后,费曼在结课语中这样说:“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二、三十人愉快地听懂了所有的内容。我教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替你为应对考试做准备,也不是为你参加工作而准备。我极希望告诉你怎样鉴赏这奇妙的世界以及物理学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我觉的,费曼真的是用“鉴赏”之后的眼光来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如果苏格拉底从平行世界中穿行到费曼的生活中,我想他们的聊天一定有趣极了!
当然,用物理学看到这个世界的方式与“人被确立为观察这个世界的主体”基本上说的是同一回事。不过这个过程走的并不是那么愉快。
梳理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得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的重大变革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无限的世界。这一世界关的变革,从哥白尼的观察开始。从表面上看,哥白尼的观察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即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在哥白尼之后,大航海时代、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接踵而来。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封闭世界走向无限宇宙”这一时代主题的副产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46/a66aadbfda6976c1.jpg)
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伟大目标的副产品!我们现在所努力得知的这一切,不过是副产品而已。至于那个伟大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想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从哥白尼开始,近代物理科学的诞生仿佛一幕早已被编排好的史诗大剧。每一个环节都一天衣无缝。而哥白尼的开端并非只是从他开始,而是恰好被哥白尼所揭示。对于物理学或是科学,如果没有放逐四海的观察,那么就只能陷入无知的死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