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写作(1)

2023-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讲故事的阿猫阿狗

写作需要收集好三张牌。

第一张,收集好阅读能力这张牌。

通过大量的阅读,构建完整的知识版图和世界观,达到阅读没有障碍的境界,能在知识的崇山峻岭中自由地采矿,识别什么是好的素材,什么是不好的素材。这样就算是拿到了第一张牌。

第二张,你得收集好表达能力这张牌。把思维集中到一点,捕捉到发散、混沌、游走的灵感,并线性地表达出来,逐字逐句地写在纸上,最后形成一篇脉络清晰的文章,这对写作者来说是一件难事儿。

第三张,你得收集好长期坚持这张牌。这是更高的要求,你需要将天赋和外部环境相结合,保持一种长期的写作状态,日日不断地修炼,持续在这条路上精进。这意味着你有了创作者的身份。

通俗来说,会阅读、善表达、能坚持,这就是写作的全部秘密了。

不过我发现,能收集全这三张牌的人并不多。有的人是没有第一张牌,不善阅读,肚子里没有墨水,觉得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有的人是没有第二张牌,肚子里有墨水却倒不出来,他们不相信自己写的东西有价值。

还有的人是没有第三张牌,他们虽然才华横溢,写出了几篇好文章,但和大多数有才华的人一样,写着写着,就坚持不下去了。


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不会读书就不会写作,这是必然的。

不过和读书相比,写作的难度要高出很多个量级。写作永远都是一件难事儿,即使对于学富五车的老学者来说,把脑海中那些混沌缥缈的碎片化思想,用有结构的语言线性化地落在纸上,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太轻松了只能说明作者不够用心。

很多人会觉得写作最难的部分是怎么写,他们关注对结构和技巧的研习,但是我觉得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技巧性的东西都是可以掌握的。就和做菜一样,厨艺不是难题,难的是找到上好的食材。对于写作来说,最难的是找素材。

找素材的方法经过了至少四代的演变。

第一代是通过大脑搜索。知识分子必须要把大量的信息保存在脑中才能写出好文章,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古人是把大脑当成一个检索系统,装进去的信息越多,系统就越强大。

第二代是使用外挂式的检索系统,用收集的方式,把书里的资料裁剪下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等写文章的时候直接去相应的文件夹中寻找材料,这就减轻了大脑的负担,近代人多用这种方式做学问。

第三代是电子书普及后,文字变得数字化,人们开始用软件收集信息,然后配合搜索功能来收集材料,不过这种方法的本质依然是大量的阅读。

2019年,在读书人的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儿,一款新的搜索引擎出现了,它能精准地搜索到某一本书里的某一句话。这本来是电子书领域一个小小的创新,但是在我看来,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时代性的机会。我称这种对电子书进行全局精准搜索的技术为第四代方法。

它的好处是即使你肚子里没墨水,只要够勤奋,就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优质素材,只要掌握整合信息的创作技巧,你就能开始创作。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你变聪明了,而是技术对你进行了赋能。

罗振宇说过一句话,“人类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只要发明一种新工具,就会把人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利用好新工具,有了更好的发展。另一部分人固守习惯,对新工具看不起、看不惯、看不懂,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对于读书人来说,新工具的进化速度是非常慢的:把文字从骨头上移到竹简上,算一次;把文字从竹简上移到纸张上,算一次;把文字从纸张上移到电子设备里,算一次。

虽然现今全局精准搜索功能只是电子书领域一个小小的创新,但是量变带来质变,这次创新是质的改变,因此绝对值得关注。

摘自《写作训练课:轻松写出好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