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读书领域候选推文专题(梦里风铃)

读《国家命运》:在封锁中自强,在落后中赶超

2024-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寒色江山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夜色苍茫,苏联专家撤出中国前夕,在戈壁滩上焚烧资料。火光冲天,映照着中国技术人员痛惜的神情,两行清泪下,是一个个沧桑坚毅的面庞。

穿越者:前辈,他们在干什么呀?

亲历者:中苏的政治局势变了,苏联的专家都被召回国了。往后原子弹研制的路呀,要我们自己走下去了。

穿越者:哇,我刚毕业分配到这里,原来是要搞一项大工程。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父老乡亲甚至还吃不饱饭,国家为什么召集我们来研制原子弹呢?

亲历者:抗美援朝一战,我们赢了,但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亏就亏在武器不如人,而美国一直在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针对中国的核讹诈、核威胁,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挂在我们头顶。

周总理说过: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就像一个软体动物,身子直不起来,只能永远爬着走。

张爱萍将军也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棒。

1、

穿越者:可是苏联专家一旦回国,我们一没有先进的设备,二没有专业的人手,单凭一腔热血,在这荒凉的戈壁上隐姓埋名,真的能干出这番惊天动地事吗?

亲历者:毛主席说,即使一百年也造不出什么原子弹,中国人民也不会向苏联的指挥棒低头,不会对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下跪。

更何况,你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的力量。

看那些20兵团的工程兵,他们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直接被火车拉到了这戈壁荒漠,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每天修铁路,建厂房,同死亡的狂沙较量,却从未多问一句为什么。

看那些冲破重重阻挠,从海外回国的专家,在那个资金缺乏、技术设备落后、科研条件简陋,且没有外援支持的时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

为表明回国决心,郭永怀公开烧掉了自己的几千册藏书,大量研究笔记和授课讲义;为逃脱检查,张文裕和妻子王承书断断续续用一年时间,将三百多个包裹——近两千磅的书籍资料寄回国内,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儿子的美国国籍。

科学不分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些爱国科学家,引领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奇迹般地迎头赶上,自己却抛弃了功与名,终断了深耕多年的专业,甚至获得诺奖的机会,只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还有与你同龄的年轻人,从国内顶尖学府毕业,毫不知情却又毫无怨言地,被分配至这片“连鬼都不愿意呆”的地方,在这里立业、成家,做着可能一生籍籍无名的事业。朴素无华的爱情,也像大漠深处迎风摇曳的马兰花,在生死诀别中永恒。

穿越者:我在教科书上见过他们,两弹元勋,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被祖国与后辈铭记。

亲历者:他们不仅是冰冷的名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之躯,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平凡人。当年全国各地招兵买马,那位做豆腐的大哥吴三顺,二话不说,挑着担子就来了,那一碗鲜香的豆腐脑呀,不知慰藉了多少思乡的心灵。

参加第一颗原子弹大会战的,有国家26个部委,20个省市的九百多家工厂、院校和科研单位。工业落后的中国,要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原子弹,靠的就是全民族团结一致和全国的大力协同。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便是中国的秘密所在,中国的真正优势。

2、

穿越者:可是我们的设备落后,很多计算靠人工完成,据说推演一个公式,就能用掉一麻袋草稿纸,是这样吗?

亲历者:那时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电动和手摇计算机计算,算出一条弹道,草稿纸能摞半人高。我们一天24小时轮班算,花了40多天才计算完。

还有个“九次运算”的故事,讲给你听。某项重要数据和苏联专家的结果偏差很大,彭桓武、邓稼先等人反复验证讨论,又提出了三个物理因素、三个数学模型,进行到第七次运算时,和前几次一模一样。他们进一步怀疑原数据的准确性,却缺乏理论上的论证,又进行了第八、九次计算,历时近一年时间,光数据纸就有几大麻袋。

后来,周光召用“最大功原理”,推翻了苏联专家的数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没问题。你说应该诅咒它,还是感谢它呢?我想更应该感谢它,让我们仔细做了各种分析,搞清了每种反应过程的物理图像,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深化提高。

穿越者:真不敢想象,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竟是在这样原始的条件下制造出的。

亲历者:还有更落后的呢。在松江县郊区,有一座日本人当年留下的旧碉堡,被改造成简易试车台,聂荣臻和钱学森就曾站在这个碉堡外,观看发动机试车。

火箭运到山区发射场,条件更是奇差。没有吊车,就用古老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连路,就用手势或大家伙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没有自动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跟踪火箭。所谓的指挥所,距离发射塔架只有100米,是在田埂上用沙包垒成的。

但就靠这些,1960年,我们首次发射了液体探空火箭,发射高度仅8千米,像个“大炮仗”,却是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3、

穿越者: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力量,支撑你们始终如一地奋战与坚守,难道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吗?

亲历者: 67岁高龄的聂荣臻元帅,8个月内三次西行罗布泊,亲临烈士陵园,嘱托身边人“死后,把我葬在这里,来陪这些士兵、科学家、工人”。钱三强任所长的原子能研究所“居功至伟”,最早参与原子弹研制,他却由于种种原因,被迫“靠边站”,听到原子弹即将爆炸的消息,他眼角湿润地说:“一定会成功的,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动摇对祖国、对党的信心”。面对钱三强三次提出“有没有什么困难”时,女物理学家王承书回答的,是斩钉截铁的三个“没有”,然后远离丈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黄河边的铀浓缩工厂。

为了回国报效,郭永怀在美国毁了自己全部书籍和科研材料,最后为了保护重要数据,为国捐躯。他的妻子说,“永怀说过,他对自己任何选择,都不会后悔。如果有来生,我相信,他还会选择这个职业,选择和你们各位做同志,做兄弟,做战友,一起为国家干事情。”

面对祖国的需要,所有人的表态,就是异口同声的一个“我愿意,我不反悔”“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奖金,原子弹加氢弹共20元。他的老友杨振宁钦佩地说,“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目睹自己亲手参与的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朱光亚想到的也是,“一个科学家,当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他的生命才有意义。”

饥荒三年,全国各地百姓啃树皮、吃泥巴,却将蔬菜鱼肉送给戈壁滩的科学家们。聂元帅等领导干部,甘当“勤务员”,将“暖房”让给科学家而自己睡帐篷,营养物资一斤一两都不要,他掷地有声地说,“要是我们领导干部分了一两,就开除我的党籍。”

穿越者:正是这种令人动容的奉献与担当精神,承载起一个泱泱大国的千年梦想。

亲历者:聂荣臻说过,“我们爆炸的是物质原子弹,它产生的巨大威力,却来自强大不知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

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波及全世界。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顿时扬眉吐气,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对于全球各地的华人来说,那蘑菇状烟云,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花朵,那以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用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紧接着,中国相继进行了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核导弹试验,氢弹试验,发射“东方红”人造卫星。氢弹是以空投方式引爆的,爆炸的刹那,天上出现了第二个太阳,核火的光芒,超越了大自然中那个永恒的太阳,真的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宇宙间,是一片夺目的光晕……许久之后,传来两声惊心动魄的巨响,一声来自前方,是巨大火球的爆裂;另一声来自背后,是绵绵无尽的天山山脉的回响。

昔日屈原仰望天穹,深叹宇宙之广博,豪气顿生,叩天而问。而“东方红”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飞天的开始,往昔缥缈灵动的中国神话,即将成为现实。那一刻,宇宙变得异常寂静,所有人都屏息静听,因为来自猎户座旋臂的美妙乐声以光速传遍了整个银河系,昭示着中国人民的崛起。

4、

狂风卷动漫天黄沙,放眼望去,遮天蔽日,万里无人。昔日用于塔爆、高度为102米的铁塔,像麻花一样拧成一团,东倒西歪,早已失去了刚劲挺拔的风貌。旁边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几个大字。

这里,就是1964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中心。

穿越者:通过与前辈的交流,我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前辈告诉我,原子弹是武器,也不是武器,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它。我说不是武器,那是什么呢?前辈动情地说,它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担当奉献、前仆后继之下,中华民族才能昂首阔步,继往开来,谱写胜利——血染的风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