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二十七章 仁臣

2021-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红林主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二十七章 仁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用鲁哀公与孔子的君臣关系来说明权势臣服的必然性。我们说国家组织体系中的“权势”是先天本有的,君臣关系就像父子关系一样,这是社会先天本有的伦理,我们不能因为“人”承载了这种关系,或是因人为的将这关系的人文化世俗化而厌烦或是质疑这种关系的先天性。韩非子讲鲁哀公用权势臣服孔子,这是现实,孔子就是内心再不愿意也要表面上服从,这是孔子的痛苦之处,也是他的悲哀之处。这种痛苦韩非子也有,这是所以圣贤的隐痛,他们总是游荡在世俗与精神的交汇处,痛苦于身在现实中,心却在理想中。

在最初的原始群体与部落时代,为了能够生存生活下来,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个体是无条件无意识地服从群体,臣服于群体的领导者,随着生活资料的丰富,个体的生存生活问题不再那么迫切,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密。但,社会发展到国家形式,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再是简单地为了生存生活,而是平台与个体的关系,就象大自然与物种之间的关系。

鲁哀公作为一国之主,先天的承载了治理国家的权势,并通过这种权势臣服臣民,包括孔子这样的天下圣人。反对“权势”臣服的人其实是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在鼓吹无政府主义,一种远比原始社会早期还要早的自然野蛮的个人主义。显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无政府主义与纯粹的个人主义都是无法被接受的,就是讲“逍遥游”的道家也要遵道守理,接爱自然之道的约束。法家将这种“自然之道”演化为社会规则与国家律法,人在社会中活动就要受其规范与约束。

韩非子论完儒墨两家的仁义治国与臣服后,用现实击垮了孔子:你再厉害,还不是要臣服于我。所以我说“乘势则哀公臣仲尼”这是对我们心灵是多大的冲击呀,现实是残酷的,所有的“证明与证书”在现实面前都是过去式,所以佛祖训诫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都是你的自以为是。

韩非子回到当下,他的目的在于驳斥当下的学者。他说:“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意思是:现在的学者们游说君主,不是要君主依靠可以取胜的权势,而致力于宣扬施行仁义就可以统治天下;这就是要求君主一定能像孔子那样,要求天下民众都像孔子门徒。这在事实上是肯定办不到的。

借古说今,这是历史的唯一价值。韩非子用大量的篇幅来反驳儒墨两家的仁义治国论,就是要告诉君主仁义治国是行不通的。现在成天劝君主要仁义治国,结果就像孔子一样只有七十二个跟随者,身为一国之君统领的是全国臣民,而不是区区几十个人,做君主与做老师是两个概念,切不可为了图一时之名声而丢掉为君之道。为师在于育德树人,为君在于治国图强,为师之道也只是为君之道的部分,怎么能用局部代替全局呢?韩非子的回答很肯定:此必不得之数也。一切有违原则与“道”的都不会成立。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天下万物皆缘于“道”。由人组成的社会与国家,皆因“道”而缘起成形,自然为道所治。仁义,只是人的本性所属,事物的属性怎么能成为约束事物的规则呢,它只有描述事物的作用,没有约束事物的功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