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文/ 黄予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久负盛名,也知道古今来多少名士皆为此书作注,仅初读此书的我,自不敢妄作定论。从书中看到些趣事,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录自己的所读所思。
首先一个,本书用的谐音很有意思。
用甄士隐意味“真事隐”,而贾雨村是“假语存”。用甄士隐的梦境交代了宝玉神瑛侍者的前身,通灵宝玉女娲补天未用顽石的前身,以及黛玉绛珠仙子的前身。引出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这一对风流冤家,夹带着动了凡心的蠢石,这真事也就隐去了,唯有假语存。而顽石被女娲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分别代表了荒唐、无稽和情根。就连甄士隐的居所,十里街仁清巷,也意味着势力与人情。
更别提英莲幼时被拐长大后又被强占做妾,是真应怜;霍启弄丢英莲后不久甄家失火,是真祸起;封肃看不起女婿惨淡狼狈而来,是真风俗;娇杏被贾雨村一眼看中成为人上人,是真侥幸……红楼梦中还有很多人物的名字的谐音,或描述了人物性格,或暗示了人物命运。由此不得不钦佩曹公的心思巧妙。
其次,书中的打油诗,也很有深意。
如贾雨村与甄士隐饮酒时作的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让甄士隐看出贾雨村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的才华,资助他进京赶考,引出后来宁荣两府里的故事。还有《好了歌》,暗示了“好即是了”的主题。僧人对英莲念的四句言辞、贾雨村看到的智通寺上的对联、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无不对应着当时人物的处境以及后来人物的结局,引人深思。
曹公对闺阁中人物的衣着外貌也是一绝。
写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以及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活灵活现,仿佛人物们从纸上一跃而出,近在眼前。描写服饰,从头到脚,辞藻华丽而不虚空,无微不至,是常人不可及的,这也是看此书的一大乐趣。
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就如琏二嫂子王熙凤,黛玉初入贾府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风风火火的,要见秦钟时语言的泼辣,对待贾母恭敬客气、对平辈爽快直言、对意图不轨的贾瑞却是毒设相思局。从没办过红白喜事也不畏惧地挑起重担可见其对权势地野心,而治理宁国府时不怕得罪人也不轻饶犯错的下人则可见其雷厉风行。
此外,也让我们看到了娇娇柔柔的黛玉也会嫉妒不满,而喜怒无常的宝玉对晴雯是温柔体贴的、对严厉的父亲是畏惧的、对忠于他的袭人是百依百顺的……在一个又一个闺阁中的日常里,一句又一句平平常常的对话中,为读者展现了人物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人性的真善美。
不仅这些,书中仍有很多内容值得细细考究。思及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众多名人学士对红楼梦有着深厚的情感了。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