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王阳明

2020-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何老师干货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而儒家认为,历史上达到圣人标准的只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那么,曾国藩究竟能否入选完人呢?请看下面的对照!

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是:孔子、王阳明。

历史上的大部分人,要么是学术很好、文章很好,但是实际做不了事;要么是立了大功,但是身为武人,讲不出道理来。但是曾国藩以及王阳明,这两方面全兼备,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他们既是传道之人,又是办事之人”,他们能说出很多道理来,同时自己又能践行,而且也取得了成效。

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他在哲学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功绩,更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王阳明追求“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阳明是个有自己理论体系的人,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就是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不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也对心之主无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远方的东西,也没有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让心为之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置坦然。

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要去抄袭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级,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去实践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实践的作用。

所以,王阳明的学问是重视实践的学问。按照王阳明的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学问有了根基,有了行动力。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行为,可以说,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是他的目标。这很有些知识分子的痴劲。

成长轨迹

心学代表:旷古烁今

而王阳明从小就有做圣贤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是为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为官,他首先是为民,而后才是忠君。在军事上也比曾国藩自信多了,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豪言,他平叛时举重若轻,以安抚为主,只惩首恶,属从不究,军事之后重视建设生产、兴办教育、减税减赋、休养生息。因此后世评价他是:心学之祖,四家合一,完人型全才,无争议的入世圣人。

曾国藩却没有什么自己的学问。他的一切都来自前人和当世圣人。比如,他的“静”字功夫来自倭仁。曾国藩的“谦退”,则来自道家思想。知道官场上,只有知道“退”的人,才会有好结果。曾国藩初连团练时,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的勤俭节约思想,也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独创处很少。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曾国藩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他本身是儒家;但是做事、带兵用的是法家,是申韩之术;他的功业是靠老庄之说获得的。他对老庄、申韩、儒家全都感兴趣。曾国藩在当官的时候还经常看一些案牍之书,就是历代的公文、批文以及地图。因为当时湖南的学风是“经世致用”,即学东西不是为了达到自己心性的满足,而是为了能扎扎实实地去办事。

王阳明天资特别高,王阳明的父亲是状元,从小家境特别好,读书特别聪明。他很小的时候就要“做圣贤”,之后又想当侠客,去学剑术,想到边关去立功,然后又学佛、又学道,学什么都很快能够见成就。

而曾国藩就不行,曾国藩家里头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智商也很平常,考了那么多次才考上秀才。他也认识到自己的智商很平常,所以他做事的方式就是踏踏实实,从不取巧。所以曾国藩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讲更有意义,他可学的地方更多,更容易入手。

曾国藩是那种不让自己休息的人,他一年到头没一天歇着的,每年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还在工作。这样的话,实际上时间就完全够用了。他每天还得下两盘围棋,下棋对他的大局观、思维方式都有好的影响,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我们传统的接人待物、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自己的责任,曾国藩都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和解释。他这个人确实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环境和家教,更多的是自己后天的修为,这种修为很强大也很温润,所以曾国藩家书现在这么流行。对曾国藩,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