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马太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2023-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青青的世界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的,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种规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就已经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

        自罗伯特·莫顿提出“马太效应”以来,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应用呢?

01重视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Keith Stanovich对阅读能力和语言残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用 “马太效应”一词,来形容早期成功获取阅读能力,通常会导致作为学习者成人后的成功这一现象,而如若没有能在头三年或四年中获得阅读能力,将可能造成长期的、学习不同新技能的困难。儿童在开始阅读方面的落后,也将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后来,当学生需要“从阅读中学习”,他们的阅读困难会进一步造成学习大多数其他科目的问题。这样,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会逐步下降,并进一步在学业上落后,跌幅会比同龄人越发增高。

        学生阅读能力愈高,对词汇和知识的增长愈快、愈多,这结果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两者良性地循环;阅读能力愈低,对词汇和知识的增长愈慢、愈少,这结果进一步妨碍阅读能力的发展,两者恶性地循环。于是,高阅读能力的儿童,与低阅读能力的儿童,在语文能力、对世界的认识等智能上的表现,差异只会愈来愈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始终无法修补。

        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尽早介入,当然,还必须是正确介入。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那种期望孩子的阅读能力随年岁增长而自然增长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02在家庭教育中因材施教

        教育界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口号,但现实中却极少见家长真正这么实施过,更多的是期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殊不知,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要面对几十个孩子,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最适合的对象恰恰是我们的家长,家长们因为长期和孩子相处,也对孩子了解得最清楚,也更容易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现实中多数家长匮乏家庭教育知识,因材施教对绝大多数家长朋友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家长朋友积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是对孩子因材施教的基本保证,也是因材施教可以落地的重中之重。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一个有读写障碍的8岁男孩伊翔的故事。这个有读写障碍的孩子三年级之后,仍然不会拼写,语文课上连一句也读不顺溜,整张数学试卷上他惟一作答的一道题目是3+9=3。所以老师讨厌,同学欺负,小伊翔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直到遇见美术教师尼克,发现他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有“读写障碍”,并使用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方法教伊翔,如用沙盘写字、用橡皮泥捏出字母学字母、用跳台阶的方法学数学等,使得伊翔的读写和计算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绘画天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于自信和开心了起来。

        对于有读写障碍的孩子,更需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跟普通孩子一样进行教育,才有可能点亮他们的人生。

03打破马太效应,从平庸到优秀

        在家庭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会得到各方面的称赞,他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相反,一个各方面表现不太优异的孩子,他得到的批评可能会更多,他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困难。所以有经验的家长,更应该重视对“不太优异”的孩子的教育,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和促使他们不断积极进取,比如设立各种进步奖项,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更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跃进空间。

        要防止马太效应出现在家庭教育之中,就要做到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愿意终生爱惜、安慰、尊重和保护孩子,这样,他才有心理能量和乐趣去发掘更多的长处。孩子的自信就藏在微不足道的小优点里。

        要防止马太效应出现在家庭教育之中,就应该学习并践行“多元评价”理论,用多把尺子量孩子,评价孩子做到多元化、多维化和多样化,用显微镜、放大镜去观察和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断鼓励和激励孩子。

        总之,要时时处处尊重孩子,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努力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使自己的孩子从平庸走向优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