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之商鞅,千古法圣和军事天才的悲惨结局,一声叹息

2019-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九九贝壳

秦国连年征战,国力衰弱。“商鞅变法”之后数年,国富兵强,使得诸侯各国不敢再轻视秦国,也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鞅是法学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可称为“千古法圣”;商鞅的军事才能同样出类拔萃,如吴起一样,是个不可多得的超级天才。

出生求学:商鞅本名公孙鞅,出生在卫国,所以也叫卫鞅。他在秦国立功后被封为商君,后人多称他商鞅。他是卫国宗族旁支的后裔,从小就喜好法家刑名之学。

魏国时期:卫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没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公叔痤于重病中向魏惠王举荐卫鞅,要魏惠王把国家交给他治理,还说如果不用他就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国。随后公叔痤又召见卫鞅道歉,让他速速逃走。卫鞅说:“国君不听你的意见用我,又怎能听你的意见杀我呢?”他没有逃。魏惠王觉得公叔痤病糊涂了,果然没有听他的建议。

结识秦孝公:卫鞅入秦国后通过景监面见秦孝公,两人交谈后,秦孝公被卫鞅深深打动。此后,秦孝公与卫鞅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制定变法法令:卫鞅想在秦国变法,秦国的贵族都反对,卫鞅就在朝堂上舌战甘龙等秦国老贵族。由于有秦孝公支持,卫鞅胜出,秦国实施变法。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卫鞅制定出详细的法令:

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赏,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罚。立军功者,可获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下令禁止百姓家庭不分长幼尊卑地父子、兄弟混居一堂。把四散的小村落合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等官员,共设了三十一个县。还废除旧的井田制度,打破原来的土地疆界。并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计量单位。

为法令立信:法令需要百姓的信任,否则就是一纸空文。颁发之前,聪明绝顶的卫鞅,想出“徙木立信”的行为艺术,轰动全城,对城中百姓群体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百姓口口相传,以至影响全国,谁还质疑新法令的有效性?

执法严明:为保新法的顺利施行,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都不轻饶。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罚,卫鞅就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处刑。秦国人听说后都小心翼翼地遵守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一片太平,百姓勇于为国战斗,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军事之战略分析:靠变法国富兵强的秦国,开始考虑征战。卫鞅的法学才华已经得到充分展现,他在军事上居然也是一位天才。卫鞅对秦孝公分析,秦魏两国的关系如同人有心腹大患,不是你吞我,就是我攻你。卫鞅指出当时魏国刚大败于齐,各国都背弃和它的盟约,可乘机攻打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只好向东迁徙。秦国就能据黄河、崤山之险要,向东可以制服诸侯各国,可为秦国奠定宏伟大业的根基。秦孝公便派卫鞅率兵攻打魏国。

军事之战术水平:两军对垒时,卫鞅派人送信给魏国领兵的公子,信中道:“当年我与公子交情甚好,不忍心互相攻杀。我们不如见面起誓结盟,畅饮后罢兵回国,以使两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前来赴会,卫鞅趁机俘虏了他,魏军大败。魏国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求和,并离开安邑迁都大梁。秦国封赏给卫鞅商於之地,卫鞅号称商君,他在秦国的地位就此达到顶峰。可能有人要说商君不仁,欺骗公子。常言道,兵不厌诈。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对方,哪能讲仁义呢?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对战时很讲仁义,可他失败后却被天下人耻笑。

商君惨死:秦孝公去世后,公子虔门人指控商君谋反,秦国军队攻击商君,将他斩杀,车裂分尸,灭满门。千古法圣,落到如此悲惨结局,可叹。

评论感叹:赵良面见商君时曾指出:商君通过结交秦孝公的宠臣进身;掌权后凌辱贵族,残害百姓,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受到酷刑;商君出行需要车辆侍卫武士。赵良的话我不敢苟同,商君设法接近国君施展抱负无可指摘;掌权后他不是因为私欲而凌辱贵族、残害百姓、处罚公子虔和公孙贾,他只为确保新法的执行;至于侍卫武士,想必他是清醒地知道自身的安全状态吧,商君为了秦国变法将自己置身险境,让人叹息。

总的来说,商君执行法令过于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成河。他这样铁面无情,确实会招致很多人怨恨。司马光也曾评论公孙鞅,说他过于刻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