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谈写作散文

赐予我作品以深刻的内涵吧

2018-12-25  本文已影响46人  寻虎

关于主题、立意、中心思想,这些是一个意思,就是中心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画一棵树,并不是树有什么立意,或者作者要立起一个意义,而是树本身就是意义,它有丰富的含义。假如红楼梦的立意是反封建,他为何不直接写打倒封建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害死人呢?效果岂不是一样?

事实上,效果是两样,因为一棵树的意义是无穷多,它就是美。  为什么我们老是纠结于立意呢?因为我们没有地方立,才会去问立意。比如前些天的那个“家暴”征文,因为你抓住的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你从来没有被暴打一顿,怎么可能有立意呢?假如被暴打了,不用立,就很好。    

那么是不是凡事都需要经历才可以写呢?当然不是,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写作者是需要高度敏感的,可能这也是天分的组成部分吧。还是一句话,从感受出发,没感受,就没有立意;有感受,立它为何?

大家总有一个很糟糕的习惯,改不掉教材上的律令。然后遇到文章就去套——哦,背影,写了典型;阿Q正传好,是因为细节好。遇到没办法套的,就说那是例外,那是天才,卡夫卡博尔赫斯,他们是自成一套,不影响我的判断。一大堆教条束缚自己:文章都是要立意的,文章都是要找典型的,文章都是要故事。。。遇到套不上去的,就说是例外。如此怎么能形成文学观念呢?只能是止步不前,原地踏步。总是回顾某名著的故事情节,背熟了也写不好啊。

每一处都是内容,如同每个枝条都是树的组成部分,每个根须都是树的组成部分。大树没有立意,没有中心思想,整棵树才是它的全部意义所在。只有拙劣的作品,才会有所谓立意;好作品被立意所解释,如同将一棵树强行解读为“好木料”。


景恒街(长篇节选)笛

 

Part 1  天使

20112月—20138

1

朱灵境有一个奇怪的习惯,每一次坐在候机大厅里无聊地阅读手中的登机牌的时候,她会不由自主地想想,自己这趟飞行有没有忘带什么东西——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忘记一两样东西的,比如一本原本打算在途中看的书,比如托运行李中忘了塞一瓶隐形眼镜的护理液……只要有一样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被忘了,朱灵境就会松一口气,因为她相信,有了这点儿瑕疵,这趟旅行中,以及抵达目的地之后,便不会再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

这当然是迷信。

朱灵境一直记得,那个大年初二的北京。她是被当时的公司紧急召回的,母亲一面埋怨她的老板虐待员工,一面帮她轻松地打点好了行李。当然母亲的语气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满足的——她觉得这显得她的女儿对于公司很重要。从首都机场出来,灵境直接拖着箱子去了会议室。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东二环原来可以不堵车。出租车司机神情淡漠,带着她长驱直入,好像在运筹帷幄着阴谋。没有了那些密密麻麻的人,环路两旁的楼群看起来都像是在静静地等着进摄影棚拍照。她把车窗摇下来一点儿,这城市空旷了之后,悬崖林立,缝隙幽深处自然生出一股冷风,毫不犹豫就冰透了她的脸。

写半天,没看到一点人味。。。远的不说,对比一下《斜阳》,作者能羞愧得无地自容吧。

优点也是有的,语言顺畅。:

这个评语是我我最痛恨的,因为它几乎等于踩在地上了,如果编辑说你写得顺畅的话,也就是没优点。

语言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没有形式就不成为内容。多一句少一句,完全是两个东西。

有没有一条牛仔裤没有口袋?有没有一件毛衣没有花纹?口袋和花纹就是形式,也是内容最重要的部分。

我刚读纳博科夫一个片段,稍微不注意不明觉厉,又读了一遍,太狠了。

《一封永远没有寄达俄国的信》: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远在城外的俄罗斯东正教墓地上,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自杀于最近去世的丈夫坟前。第二天上午我恰巧路过,守墓人——一位严重残疾的老兵,参加过邓尼金战役——架着一副他身子每动一下就嘎吱作响的拐杖,走过来指给我看老太太上吊的白色十字架,还让我看依然粘在上吊绳着力之处的几缕线丝。他轻轻说:“是一根崭新的绳子。”不过,最神秘、最迷人的还是老太太留在墓基旁湿地上的月牙形脚印,小得就像小孩子的脚印一般。“她踏踩了一点点墓园,可怜的人,不过除此之外,园中没有任何弄脏弄乱的地方。”守墓人平静地说道,瞥了一眼那些残留的黄线丝和陷下去的小小脚印。我突然间意识到,哪怕是死亡,从中也能看到天真的微笑。也许,亲爱的,我写这封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告诉你人生也有如此简单、如此温柔的归宿。柏林的夜色也这般简单温柔地消融了。

语言带来了气氛,韵律,节奏 ,嘎吱作响的拐杖、脚印,这些是有人味的地方,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景恒街》,写的是死寂的没有人的世界。

守墓人平静地说道,瞥了一眼那些残留的黄线丝和陷下去的小小脚印。我突然间意识到,哪怕是死亡,从中也能看到天真的微笑。

纳博科夫很含蓄,稍微不注意就看不出来。

脚印呈现一个微笑的形状。

慢读也是读不出来的,你得凭借嗅觉。

刚好我最近想写的一篇,涉及到菜市场里一个小贩的微笑,我觉得很难写。但是恰好碰到这篇,令我很感触。微笑都是一样的,怎么写却不同。

形式和内容哪个是正面,哪个是反面呢?立意是从哪里来呢,内涵位于什么地方?深刻的思想出于何处?对于想当然的教条,该做一番反思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