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娱乐到底是怎么致死的
时间:2021.02.07
向上生长-读书笔记04
第四章:积极才是硬道理
1、如何坚持下去并且成事
a、什么是坚持?
人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年轻的时候,不管做什么事情,就想马上成功,结果可想而知;年纪稍微大点,就想着跟自己妥协,说服自己不要太冲动,做事依赖自己之前的经营,逐渐变得消极,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成熟。
什么样的坚持才算是坚持?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却只坚持了一个星期;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却坚持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两种哪种算是坚持?
如果你下决心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全凭个人的耐心和克制去做,建议把每天目标定低,以致于你甚至不需要毅力就能去做。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长期的,定目标的时候,不要偏离舒适区太远。
对于培养长期习惯而言,应该聚焦“每天都能顺利去做”,而不是做多少,中间不要断开,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很高的成就。追求每天从容的开始,而不是想着一天取得十天的效果。
b、复利法则
总说人要挑战自己,要远离自己的舒适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大部分人里的一部分人而言,舒适区才是他真正的核心竞争区,做擅长的事,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在自己能力圈内工作一小时要顶能力圈之外的100个小时。
这里不是说不要远离舒适区,而是尝试去开拓新的舒适区。
爱因斯坦称复利法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生活中的我们怎么样让复利法则发挥作用呢?其实很简单,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天天做,随着数量的积累,在某个时间点上复利法则就会突然出现效果了。
复利法则:规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涌现出完全超乎想象的东西。很多新模式都是依赖规模才能做到的。
经常有人说一种游戏:给你一个选择,第一种直接给你100万,第二种是选择抛硬币,猜对了,给你1000万,你选择那个?
有人说这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其实严格意义来上,这是“穷人玩法”和“富人玩法”。对于穷人而言,确定的100万比不确定的1000万吸引力更大,而对于富人而言,确定性的100万本身吸引力不大,会更愿意去试试手气去赌那1000万。
当你钱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大家都本能地对风险不那么厌恶了,简单来说就是输得起。
2、娱乐到底是怎么致死的
在欧美等国家,底层从来都是政府的心病。只要他们不惹麻烦,花点钱无所谓。这几年,几乎所有的智库都开出了药方“游戏比刺刀管用”。
精力无法发泄,内心激情需要宣泄,与其让你去搞恐怖、犯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9430/02ad209321cb83cc.jpg)
罪,不如圈起来玩游戏,把激情和精力去游戏内发泄。这就是欧美一直在搞的奶头乐战略。
你是否体验过,拿起一本书,看个五分钟就看不下去了,但拿起手机刷起朋友圈和抖音就放不下来。人往往就是这样,做点对自己有用的事情很难,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当你觉得自己很忙的时候,拿一张纸,不管干什么都记下来,记下起始时间,看看一天都在忙什么。你会发现,很多时候,90%说忙的人都是装忙,剩下10%是瞎忙。
每个人的兴趣都差不多,总结下来就是吃喝玩乐。大部分人感兴趣的事情都是些低俗和无聊的事情。我们的大脑有种堕落的天赋,非常不喜欢信息,接受额外信息会让它非常疲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一整晚很快就过去了,看本严肃的书,却度日如年。
我们熟知的游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基本都是按照三个原则来设计:快速、间歇、不断变换情感类型。以此来拨弄人大脑里控制舒爽的区域。巧妙的游戏设计要做到每隔1-2分钟给你一波刺激,循环往复。娱乐项目,如综艺、小品、相声这些娱乐大众的节目,基本都是按照这个逻辑设计的,让你每隔5分钟爽一下,爽过之后还有期待。你要明白,游戏、节目都是有套路的。
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奖励系统,让你在做了一些事情之后爽一下,借此提高生存几率,比如人类喜欢甜食,吃到甜食后就会触发奖励系统,让人经常去追求甜味食物。
人在强刺激环境中待久了,看一本书的欢乐远远不如去游戏里开几枪,更别提学习本身就一件让大脑难受的事情。
不是说游戏不好,适当的娱乐放松是需要的,最可怕的是沉迷进去,现代游戏通过视觉来让大脑兴奋,产生愉悦感。如果沉迷进去,慢慢地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一做枯燥的事情就疲劳、暴躁,这也可能是新时代最酷最隐形的一种死法,快快乐乐、不知不觉地变成废人。
饭圈文化是现在国内越来越流行的一种娱乐圈文化。饭圈有两类:
第一类愿意花大价钱去看偶像演出,买偶像周边东西,提高偶像商业价值。这类粉丝比较少,但很关键,叫做饭圈发电机;
第二类平时也很狂热,但不花钱,主要是花“注意力”,帮助偶像提升曝光率、点击率。这类叫做饭圈干电池。
这些年娱乐圈的趋势就是有钱人花钱,没钱人贡献注意力,玩家的时间就是新货币。
以前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希望每个人都成才,想法本身是好的,但不现实。社会是金字塔形的,能出人头地的就这么多。这些年,教育明显再搞“分流”,类似德国模式,让大家提前认识到自己的定位,提前进入角色,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上大学,也不是每个人都出人头地。
这种背景下,“提前分流”会变得非常明显,毕竟父母的水平就在那里,教育水平、财富差距还有社会关系以及成长起点,差异是全方位的。
3、为什么“丧尸文化”越来越严重
a、什么是丧尸文化
丧尸文化:人只接受基础刺激,生活的重心只有玩游戏,犹如僵尸只爱吃脑子。
受丧尸文化影响的人生活没有高级目标,只有基本需求。最关键的是,他们生活即使再落魄也无意变得更好,甚至都不去想这件事。
这些年研究发现,丧尸文化跟“社会成熟度”有强相关,社会越稳定,丧尸文化越繁荣。越稳定的社会,就越多人“不思进取”。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横向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就会发现,社会稳定后必然慢慢出现阶级固化,社会阶级稳定后,绝大部分人自然也就踏实了,也就不去想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了。
不求上进才是跨文明的核心文化,力争上游终生奋斗的永远只有一小部分人。
b、为什么丧尸文化越来越盛行
为什么大部分人慢慢放弃了努力?就如大家都讨厌剧透一样,知道了结局就没什么意思了,生活也一样,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未来充满了乏味感。而这正是成熟性社会最大的问题。现在整个社会越来越透明,不光告诉你你的人生路将来是什么样的,还会告诉你跟你不是一条轨道上的人生活是什么样的,同时还会告诉你如果想跨越轨道有多难。
很多难题往往都是“硬性难题”,尤其是很多真正赚钱的行业都有硬性门槛,而这个门槛把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
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如此,阶级固化严重,如美国整体都很分裂,上层阶级是世界最顶尖的,剩下的都是一群伪科学。
美国上层进化出来极其复杂的玩法,通过制定规则来赚取丰厚的利润,中层和国内中层差不多,也是以家庭为中心,教育孩子,只是他们不管自己的老人。底层饿不死,就开始输出各种垃圾文化,比如说把天天醉生梦死说成活在当下,把不积蓄甚至超期消费说成是洒脱。
越发达的国家,具有丧尸文化特征的人就越多,他们也在对外输出这种垃圾文化。
c、如何面对“丧尸文化”
有些具备了丧尸文化特质的人乐在其中,有的则充满负罪感,无法做一个快乐的“丧尸”,他们想改变,却不知道怎么解决。
其实大部分具备了“丧尸文化”特质的人都懒得缘故。这个懒不只是生理上的懒,不想干活,更是心理上的“懒”,害怕不确定性,怕这怕那。加上生活还不错,没有危机感。
绝大部分人不行是因为个体差异,宏观环境影响每个人,但只伤害真正虚弱不堪的人,大部分不行的人往往是没有尝试过,没有努力。
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力量,话一出口,最先听到的是我们自己,不管你说什么,说的次数多了,首先被说服的就是自己。所以,如果你经常说泄气的话,慢慢地就变得越来越泄气。
如果你觉得自己越来越丧,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行动起来。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去冒点能承受的险,让自己宁可滑向焦虑也不能做丧尸。其次要明白宏观形势跟你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大。
简而言之,一句话,不服就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