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

《生命之书》二月 | 身而为人,生而不美

2018-05-14  本文已影响46人  1厘米8光年
《生命之书》克里希那穆提

一、变成


如果你问我,从零到一比较容易还是从一到二比较容易?我会告诉你,从零到一比较容易。

你是否曾经留意过自己孩童时期迸发出来的一个个新奇荒唐的想法?成年后的我们再次回想起来总是一笑而过不是吗?

从无到有,这不是一种奇特的能力,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恰恰是因为环境的改造与变得舒适,大多数人已经渐渐失去这种能力,它越来越变得是少数人的“特异功能”。

身而为人,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从未停止过。我们渴望“变成”谁,或者达到某一种理想的状态,这些都是欲望的投射罢了。

正是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想尽办法把自己变成完美的人,却从未真正意识到人无完人,生而不美。

也许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远远比改变它们更难。一个人越是想要证明自己,往往越是不得人意。

二、信仰


需要信仰是人们寻求安全感的一种途径。我们不需要去相信人生是充满痛苦和无尽野心的,因为这本就是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需要信仰吗?

世界上有许多的宗教信仰,宗教修持是为了去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比如自己是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处理一堆有关无关的关系连接的。

因此你所信奉的宗教以及你对神灵的信仰,都是一种对眼前事实的逃避。我们总是把信仰强行加在自己的困惑之上,并期待困惑能因此消解掉。

许多自命有信仰的人,大多流于形式。

王家卫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人生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一场自我修行。

倘若你为某种信仰所寄托和依赖,那么你便已经失去真正的自由了。

三、行动


概念为什么会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事实不及概念来得重要?是不是我们害怕面对事实?

因为害怕面对事实,所以我们形成了一堆的概念、推测和理论。

我们总是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行动,而不是根据行动产生事实的判断。因此,我们的行动永远都是被概念塑造的。而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活动,是思想的产物。

比如眼看着灾难越来越近,大部分人都会迅速逃到各种各样的想法中,寻求一丝安慰。我们以为将要降临的灾难可以借由意识来解决,但我们的行动力却远远不够。

不是一味地思想,而是要付诸行动。通过行动得到的经验,比通过头脑的意识活动和假设来得更为可靠。

四、善恶


什么是善恶?我们总认为忌妒是邪恶的,爱才是良善的。为什么要把生命划分为善与恶?

我们所面临的其实是更难解决的观念问题。

当你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你是不会去思考善恶的问题的,你整个人都是充满着爱。因为良善是没有动机,没有理由的。

我们之所以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是因为我们缺少觉知。倘若心能够时刻保持警醒,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了。

恰恰是因为我们总是既想要又不敢要,既爱又恨,既渴望又抗拒。我们不断在自己的思想和感觉中制造二元对立,这才是问题的本源。

世界上的善恶对立都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我又应该如何摆脱邪恶的念头呢?

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不完美的“我”,一个是理想的“我”,我们总是试图克服自己,让自己变成理想的状态。

因此我们内心总是有挣扎或总想摆脱掉的某些念头,让自己不要那么邪恶或者刚愎自用。

生气的时候努力克服自己;懒惰的时候努力激励自己;失败的时候努力安慰自己.......我们心里试图控制那些不好的念头,所以常常落入了费力或努力的活动中。

在一副看似努力的假象背后,究竟哪个才是真“我”,或者我们说的这个“我”,到底是谁?也许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

《生命之书》二月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