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388)
卷十二(二五) 【原书卷十二·六一】
吴冠山先生言:“散体文如围棋,易学而难工;骈体文如象棋,难学而易工。”余谓古诗如象棋,近体如围棋。
吴华孙,生卒年不详,字冠山,号翼堂。安徽省歙县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第二甲第二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翰林院散馆,授编修。乾隆六年(1741年)以编修差授福建学政。乾隆九年(1744年)离任。山东道监察御史致仕。与汪由敦是亲家(汪女嫁吴绶诏,吴于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二甲十二名进士)。倡修《歙县志》(乾隆三十六年)。著有《翼堂文集》等。
散体文,文体名称。亦称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骈体文,又称骈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古诗,指古体诗,指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诗歌。
近体,指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袁枚的这条诗话,到底怎么理解,一直争论不少。就一般人对围棋与象棋的了解及对弈的水平,多数人感觉是围棋难、象棋易。那么,吴华孙为什么说“散体文如围棋,易学而难工;骈体文如象棋,难学而易工”呢?这里涉及到两种棋的对弈规则与胜负判别。围棋的规则就是布子占地,一说就会。而象棋的规则就比较复杂了,棋子种类多,有帅、士、象、马、车、炮、卒,各棋子下法也不同,有口诀:“马走日字象飞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路护将边,小卒一去不复返。”从棋子的下法上来理解,“易学”与“难学”的问题就解决了。那“难工”与“易工”又怎么理解呢?实际上,这是从下棋的难度与胜负的判定来理解的。围棋的棋局变化极多,棋力相当者,对局最终胜负结果,一般都要靠数目才能知晓,而且基本没有和局。而象棋棋局变化相对较少,对局胜负一目了然,还经常出现和局。此处的“工”可以作对弈的结果来理解。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散体文如围棋,易学而难工;骈体文如象棋,难学而易工。”假如硬要翻译的话,就是:“学写散体文就像学习围棋,下棋的规则很简单,但要下得好并取得好结果比较难。学写骈文就像学象棋,虽然初学时的规则复杂一些,但只要学会了规则,下得有模有样并得到好结果还是比较容易的。”按照以上的理解,袁枚应该顺着这个思路说:古诗如围棋,近体如象棋才对路啊,怎么说成“古诗如象棋,近体如围棋”了呢?我的看法,如果不这样说,就不是袁枚了,袁子才就非天才而是庸才了。一是从整体上看,袁枚对记载的吴华孙的说法,既不否定,亦未赞同。但潜台词是唱反调的。二是从袁枚对古体、近体诗的论说来看,也是一直强调近体诗难工。《随园诗话》卷五云:“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因古体诗地位宽余,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诗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也无如何。今人动轻近体,而重古风,盖于此道,未得甘苦者也。”以袁枚的性灵说诗论,最注重“标举性灵,发抒怀抱”,而作近体诗,虽然规则多,但对于学诗之人,这些规则只要用心学习都可以掌握而非难事。而在掌握之后,由于规则限制多,欲作出能够发抒怀抱而自然顺畅、无人工之迹若天籁之诗,则大为艰难了。所以,袁枚才有“余谓古诗如象棋,近体如围棋”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