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计算过自己的得到率吗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函朔先生

早上起床,打开得到APP,边洗漱吃饭边听订阅的专栏和其他产品。

上班路上,打开微信,看置顶的公众号里的文章。

午休时间,看各种群里讨论的内容,如果有推荐的文章顺便看一下。

下班路上,继续刷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

回到家,吃完晚饭,看着之前已经购买的尚未读完的书山,按顺序一本一本死磕。

终于觉得应该睡觉了。

这一天,似乎过得很充实。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上面这个流程算是比较密集的。让人觉得这真是一个用功的人,可是如果你问他,你都学到了什么?

或许,他并不能准确的回答你。

前些天去参加了一个线下沙龙,主题是年度复盘。

其中有一位同学就说自己在得到APP订阅了十几个专栏,其他的各种渠道也订阅了很多内容,比如熊猫书院,樊登速读,喜马拉雅等等 。

但是回头想想,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

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焦虑。

明明学了很多,到头来却觉得什么都没学。

他们缺少一个检验机制,验证环节。

你的得到率是多少?

得到率,是我自己创造的一个词。

同时我还创造了一个计算公式:得到率=1回忆+2掌握+3运用/已学

其中1、2、3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两组合。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目的,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浪费时间。

作为其中的过程,首先要能回忆得起来。虽然现在电脑比人脑发达,有很多东西在网上随时可以查阅。但一些基本套路和模型还是应该记在脑子里,这也是经过刻意练习后形成身体记忆的必要环节。

其次是要掌握。这里所说的掌握是指能够将各种理论融会贯通,并在大脑中做运用的想象练习。

最后是运用。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同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理论框架与细节,进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认知升级。也可以理解成产品的迭代。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会发现,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学什么?

2.怎么学?

3.检验与验证。

学什么?

我个人比较提倡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里讲述的功利性学习法,挑对你最有用的。

怎么学?

这个话题很大。学习方法有很多,有普遍适用的,也有适合不同人的。

这里不妨简单写一下最近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五章的内容。

这一章提到主动阅读的基础是要提出问题,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也就是主题。一般来说,任何书籍与文章都会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作者的观点、立场。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也就是作者对主题的论证过程,可以利用金字塔原理来分析。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也就是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验证作者的论证是否合乎逻辑,论据是否真实可靠。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作者是给你提供了资讯?还是提供了方法?这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意义吗?

书中提到,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要养成在阅读时提出问题、并知道如何精准且正确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学习的艺术,得到的艺术。

让书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的方法,做笔记,写下来。

检验与验证。

找个时间,可以根据记忆曲线,去做一下回忆和复盘。

相信做完这一系列动作,会有助于得到率的提升。

我也在实践中,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美]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北京第18次印刷

[2]得到APP:《超级个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