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
1.知识管理分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底层规律。而《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第三个层次——底层规律。底层规律就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最基础而又起重要作用的规律。
2.信息是静态的,能够改变人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就是说知识是活跃的信息。改变思考和方法的信息才是知识。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达到临界值时,会发生裂变。这些知识中,能让我们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有更准确的判断,进而解决方式往往会比大多数人要好,这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也就是可以发生裂变的临界知识。临界知识也因人而异。
3.两个心态
1) 成长型心态
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这其实就是成长型心态与僵固型心态。
要做到绿灯思维,关键在于:区分 “我” 和“我的观点 / 行为”。避免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简单说,就事论事。
2) 以慢为快
越是要快速提升能力,反而越要下慢功夫。这一点,可能是大多数追求快速成长的学习者都没有意识到的。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而重要的、核心的知识,通常需要 “结硬寨,打呆仗” 的方式来攻克。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就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
简单说,厚积薄发,一通百通。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1) 记录: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一个重要方法是:记录下来。很多人会把记录理解为类似记下会议内容、摘抄读书笔记之类的动作,其实那只是一种书写。书写只有经过有意识的组织和目的化,才能真正帮助到人。那么,怎样才能从书写升级为记录呢?要记录:发生了 “什么”,事情是 “如何” 发生的。一定要避免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 “为什么”,要做到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如实记录有两个价值:1.当你如实的记录后,就有丰富的材料拿来吸取教训,加速成长。2.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记录之后,我们还要主动思考,挖掘深层的关系、规律,这样才能成长。所以,更有价值的记录,除了事情的经过、结果,还有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记录思考过程,下面的问题清单非常有用: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2) 定期回顾: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法就是定期回顾。有回顾,才能 “吃一堑长一智”,否则,就只是好了疮疤忘了疼,下次仍旧犯同样的错误。回顾分三个层次:周 / 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我有个补充,还有一种事件状态触发的回顾,即:在某一项目、事情抵达里程碑节点(或重大状态改变)时即时回顾。成甲提供了他做周 / 阅读回顾的问题清单: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跨领域经验” 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卵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的?
成甲的回顾清单框架和《复盘》这本书里的框架有很多共通之处,成甲的偏向个人成长,《复盘》针对公司、团队和项目,可以交叉来看,互有助益。
在讲解五年以上回顾时,成甲还介绍了时间线回顾法,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 10 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3) 付费购买
我们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增进认知深度。而影响我们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
付费购买图书、课程,可以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任何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比不上提升自我认知,要把买书视为投资自己。
付费购买别人的劳动,让自己获得更多学习时间。比如我不挤公交,叫滴滴专车,就可以在车休息一下,让自己接下来的学习时间更有效率;比如我会使用京东到家,省去跑超市的时间,用于学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成甲(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四条个人经验。
1)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具体做的时候,要多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已有的规律。
比如你看过《高效演讲》,了解 “坡道” 这种技巧可以用在演讲中构建引人入胜的开场,那么你看 TED 演讲的时候,就能发现很多演讲人都在用这种技巧,这是已知规律在新场合种被应用的实例。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格拉德威尔有一本畅销书——《异类》,里面提出了一个 1 万小时天才定律,说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做够 1 万小时就可以了。很多人就是记住了这个结论,而不知道它的真正出处。
实际上,1 万小时结论出自《刻意练习》的作者针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你知道这个出处,就会对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有更清晰的认识。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下面的公式:
信息沟通传递的总效果 = 8% 言词 + 37% 声音变化 + 55% 非语言
有些人记住了这个公式,在做演讲时不好好说话,时不时地来一段舞蹈,结果雷倒了很多观众。实际上,这个公式是梅拉比安沟通模型,梅拉比安在提出公式的同时就强调了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在表述自己的感觉或态度的时候才比较准确。你看,放在演讲中,根本就用错了地方。
这就是了解原始出处的重要性,否则很多时候会陷入以讹传讹的窘况。
3)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记住第一性原理的思想: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比如 2017 年很多学习了 Android 开发技术的程序员在找工作时遇到了麻烦,用人单位都要求 2~3 年开发经验,还要求有实际项目经验,于是很多人就傻眼了,不理解为什么 2014、2015 那么火热的开发技术突然就不吃香了。但如果你用 “供需关系” 来分析一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4)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这其实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就建立一个假设,然后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
发现和总结出临界知识之后,就是应用临界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跨越 “知道” 与“做到”之间的鸿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刻意练习:
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一个临界知识
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一个临界知识
成甲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临界知识的办法: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
即便如此,在每天的生活中去寻找场景应用临界知识依然比较困难。这个时候,可以借助外部资源来掌握临界知识。
成甲在得到上订阅了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发现万维钢的思考往往按照 “给出一个问题场景 + 一个解决方案 + 背后理性思考” 的方式展开,特别适合训练临界知识的应用,然后他就把精英日课当做练习场了。
我们个人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练习场,比如你发现 “掌握稀缺资源” 是一家创业公司成功的关键,为了训练自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有前途,就可以关注 36kr 或者 IT 桔子上的投资事件,把它们当作练习场。对于出现在这两个网站投资新闻里的公司,运用稀缺理论来分析它们,记录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并跟踪这些公司后续的发展,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
经过大量的练习,掌握了临界知识,你分析问题就能抓住要害,更有深度和高度。
作者提到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可以作为一个卡尺,来测量我们是否真的熟练掌握了临界知识。
现象解释
技术规律解释
通用规律解释
书中举例,“得到”App 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展示了三个层次的解释:
1)现象层面
因为逻辑思维这个 900 万用户的公众号导流,所以发展速度快啊。
2)技术规律层面
在内容方向:有逻辑思维多年内容制作的基础,所以内容质量很高。
在支付方面:因为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成熟,为内容付费的技术壁垒被打破。
在时机方面:正赶上互联网内容创业的风口,受关注度高。
3)底层规律方面
用户价值第一: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免费的信息极度泛滥,这反而使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用户产生了通过付费获得优质内容、节约时间提升竞争力的需求。
品牌效应:逻辑思维为新创立的 “得到” 品牌提供了重要的质量背书,这位吸引种子用户起到了重要作用。
规模效应:采用音频而非逻辑思维传统的视频节目形式,极大降低了内容制作的难度并缩减了生产周期。这一变化使 “得到” 在用户快速增长后,仍能较好地应对大家对节目数量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
从众效应: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边界后,就会引发从众效应。如果这一趋势增强,将使 “得到” 本身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
边际成本低:采用标准化的内容生产方式(订阅、说书、说课等),再加上几乎无售后和线下环节,使用户增长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能够进一步支持和放大规模效应。
综合效应:以上几个效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 “得到” 业务的发展。
我原文摘录了书中对得到的分析,感兴趣的可以仔细琢磨这个分析,研究学习,利用自己掌握的临界知识来分析你身边的某种现象。下面是我对共享单车为什么能成为风口以及还能热多久的分析。
用户需求:家、单位与地铁、公交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有一两公里,走路耗时间,骑车正好。市政公共自行车指定地点还车,不但不方便,还常常需要等待,时间成本很高。
稀缺效应:2016 年时,除了市政的公共自行车,还没多少人做这个方向,所以有人做时,马上引起资本注意,投资开始向洼地流动。
从众效应:一家发现了稀缺资源和需求,成功试点并获得融资,就会引发从众效应,就有越来越多的玩家和资本蜂拥进来。
马太效应:共享单车这个风口也必然会有马太效应,做得越好,获得的资源越多,起步晚做得差的,大概率成炮灰,所以最终只可能有一两家存活。
供需关系:当共享单车多到人行道都被占据、公园被占据、机动车道被占据的时候,供给过剩,必然退烧。预计按现在的速度发展,2017 年底或者 2018 年上半年,共享单车玩家会死得七七八八,只留那么三五家,然后并购、重组,最终只有一两家。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这一章非常重要,它展示了如何应用临界知识,是我们学习、研究、提升自己应用临界知识能力的范本。
成甲列出了几种通用的临界知识,提供了案例分析,非常有价值: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第一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复利效应
你一定听说过 “复利”。在成甲看来,“复利” 的本质是,做事情 A,会导致结果 B,而结果 B 又会加强 A,不断循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滚利”。
正是因为 “复利”,所以,穷者会愈穷,而富者会愈富。运用到生活中就是,20% 的微信公众号吸引了 80% 的访问量,而 80% 的微信公众号只能共享 20% 的关注。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成为那靠前的 20% 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复利的话题上——有两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
利率就是,做 A 导致 B 后,B 对 A 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比如,房贷利率的变化,对每月的还款额度会有很大的影响。
至于执行次数,我们来看一个例子。2 的 100 次方与 2.1 的 100 次方,相差多少呢?结果是 1.654299978394*10 的 32 次方。也就是说,虽然两者相差 0.1,但是重复执行了 100 次后,结果相差高达 10 的 32 次方的数量级。
所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成为那靠前的 20% 呢?第一,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 “做事情 A,会导致结果 B,而结果 B 又会加强 A” 这类的事情;第二,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第三,我们要加强这件事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回到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或者粉丝数这个话题上。利率就是有多少人愿意传播这个公众号,前提就是我们要把文章的质量做好;执行次数就是传播的次数,前提就是公众号文章的推送次数。
复利效应在前期的时候并不明显。所以,一般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没有看到效果就放弃了。而那些坚持发布高质量文章的人坚持下去后,迟早会等到临界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概率论
关于概率论,只需要记住两点就好了。一点是,任何老司机的经验,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可能性,千万不能把它当成真理。它只是这个世界各种概率下的一个,甚至可能是很小概率下的那一个。另一点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极大增加。
第三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最基本应用就是:每遇到一件事情,首先问 “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黄金思维圈,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 what,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 how,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 why,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一家水果店的宣传标语是 “新鲜水果、快速送达”,这就是 what 层面——这家水果店具体做的事情。但是据调查前来买水果的妈妈们得出,这些妈妈购买水果背后的动机是守护家庭安全、健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妈妈的底层价值观的需求。所以,宣传语可以改成“我们与您一起守护家人健康” 这类的,这类的标语就是挖掘到了真正的 why。
优秀的人,在思考问题时,不会被表象迷惑。所以,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方是在哪个层面讨论问题,从而判断他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深刻程度。
第四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进化论
小姑娘好不容易考到外面大城市读书,结果学业完成被父母要求回到家乡小县城,进入银行柜台工作。稳定吗?成甲说,过去的稳定不代表未来的稳定。如今,银行柜员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比如 ATM 自助柜员机、支付宝、微信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拥抱变化!要存活下来就必须采取积极行动!
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地发现变化,甚至预见变化呢?成甲的思考是: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重要。
这话很好理解。想象一下:处在山顶的小羊,与在山脚下的羊,哪只羊在面对狼来了的时候更容易逃生?好的位置决定着你的信息优势。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更高效地具备信息优势呢?找到人脉中心。20% 的人拥有 80% 的信息。站在中心的人,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
第五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系统思考
魏则西因为百度被莆田系害惨了。于是,网民把百度骂惨了。
百度也觉得冤啊:当初,审核过莆田系医院的资质啊;竞价排名,谁出钱多,谁就在搜索结果的首位,在商业领域难道有错吗?百度作为知名企业,一定很清楚,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为什么会杀鸡取卵,伤害了用户的利益呢?
原因很简单:没有反馈机制。
比如说,你在淘宝上买东西,会看评价吧。评价,就是一种反馈机制。
但是,百度没有。魏则西的反馈是在 “知乎” 上。等这件事被媒体炒热之后,百度才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培养 “系统思考” 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系统思考”能力简单来讲就是,从事物的互动 “关系” 入手,而非从 “事物” 本身入手。也就是说,要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第六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二八法则
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处于二八法则,只不过很多人视而不见,或者从未引发过思考。比如上文说到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再比如,顶级人才的溢价越来越高,而普通人的生存条件却在恶化;再比如,20% 的人脉能带来 80% 的价值。
问题来了:如何拥有 20% 的人脉?
朋友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重复关系,也就是你的大学同学、亲戚朋友。这也就不难看出,重复关系实际上就是你们的认知差不多的关系;另一种是非重复关系,也就是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彼此的朋友也不一样。
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人们通过弱关系(非重复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远远大于通过强关系(重复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
非重复关系,带来的是差异化信息。
所以,关注非重复关系,是增加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
如何把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去参加各种沙龙,广发名片,在朋友圈随手点赞?显然不是!书中建议,你可以找对你重要的、不同圈子的人脉中心,和他们交流沟通,在彼此间建立信任、进行深入了解。信任,是构建能力交换的基础。
书中还说道,能够成为好朋友,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认同。人品好,才是真的好,最后才是沟通的技巧。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关于人脉这一话题,可以参考炫先森之前解读的另一本书。点击此处,立即查看。
第七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安全空间
因为再稳固的系统,如果没有预留足够的安全空间,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空间呢?比如备份;再比如提高决策质量以减少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书中还提到了《反脆弱》中的一个新思路:不是对系统的结果进行应对,而是直接改变系统的性质。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些系统是脆弱的,如玻璃球掉到地上会粉身脆骨;也有系统是强韧的,如塑胶球掉到地上会很快恢复原样;还有一些系统是反脆弱的,也就是说遇到极端情况反而收益更大,如雪球摔到雪地里反而会越滚越大。所以,上面这句话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增加安全空间,不需要纠结地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极端事件,也不用绞尽脑汁想如何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而是应该想办法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
如何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要承担严重后果的系统,变为一个持续承受小冲击的系统。如中央集权系统,一旦遭遇严重权利挑战,就会分崩离析,而一个分权式的系统,遭遇权力挑战,能够自我修复,甚至强化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非对称性,用很小的成本改变系统性质。比如花 100 元买火灾险,一旦发生火灾,赔偿的金额远大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