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诗经·鄘风·桑中》赏析:轻浮浪荡子的炫耀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一部在思想感情上真正成熟的作品,所以成为了历代文人信奉的文学经典。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这首诗就是一首来自郑国的民歌。
二、《桑中》赏析
1.【原文】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2.[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爰:于何,在哪里。唐:植物名。即女萝,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
沬(mèi):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乡:郊外。
云:句首语助词。谁之思:思念的是谁。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弋、庸,皆贵族姓。
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
要(yāo):邀约。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弋(yì):姓。
葑(fēng):芜菁,即蔓菁菜。
3.【译文】
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到哪儿去采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弋。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到哪儿去采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庸。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4.【我的赏析】
(1)这首诗的主旨
a.朱熹等受《毛诗》影响,并举姜、弋、庸乃当时贵族姓氏为证,认为该诗是讽刺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
b.鲍昌《风诗名篇新解》认为,上古蛮荒时期“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淫乱。”
c.还有很多学者从诗意出发,认为该诗轻松活泼,表现了炽热的男女感情,没有讽刺的意思,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我偏向于第二种说法,但我认为诗的主人公是一位轻浮的浪荡子,他借着这个风俗,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乐,诗歌表现了其狂欢后的得意心态。本文就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
(2)诗共三章,分别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唐、麦、葑是三种植物。植物欣欣向荣,男女之情炽热激烈,它们都能让人精神振奋愉悦,这样起兴含蓄又别有深意。
全诗采用了复沓的写作手法,每章的前半段只换了几个字——采集对象换了、地点换了美女的姓氏换了,而后半段一字不改,全部相同。通过男主人公的自言自语,反复吟唱,塑造了一个以和多位女子约会为荣的轻浮浪荡子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沾沾自喜的心态。尤其每章句末“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可谓惟妙惟肖。
(3)近代有人认为三个约会对象实乃一人,只是为了避免重复,所以采用了三个不同的姓氏。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妥当。
因为《诗经》里惯用复沓的写作手法,但意思上多有递进或者拓展。否则三章共吟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未免过于啰嗦,毫无趣味可言了。而且也有悖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的本意。
(4)我觉得这首诗在《诗经》中是比较另类的,它其实就是一个轻浮浪荡子如数家珍般,一件一件地炫耀自己的情史。那他为什么能登上大雅之堂,被收入《诗经》呢?我想主要目的是讽刺、鞭挞。
让我们来围观一下他的丑态吧,只见这浪荡子眉飞色舞、吐沫横飞、高声炫耀着——
你们知道我在思念谁吗?我思念的可是姜家那个漂亮的大姑娘呀,她上次约我在桑中相会,然后还带我到宫室内幽会呢。最后还舍不得我走,一直送啊送,送了好远好远,一直把我送到了淇水旁边呢。
你们知道我在思念谁吗?我思念的可是弋家那个漂亮的大姑娘呀,她上次约我在桑中相会,然后还带我到宫室内幽会呢。最后还舍不得我走,一直送啊送,送了好远好远,一直把我送到了淇水旁边呢。
你们知道我在思念谁吗?我思念的可是庸家那个漂亮的大姑娘呀,她上次约我在桑中相会,然后还带我到宫室内幽会呢。最后还舍不得我走,一直送啊送,送了好远好远,一直把我送到了淇水旁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