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浚之陶潜(诗词系列之五)
五个门前柳,千年身后名。挂冠真避俗,自祭颇忘情。 且进杯中物,何劳弦上声。诗篇经李杜,犹得擅精清。――摘自宋范浚的《陶潜咏》
陶潜,就是陶渊明,又称“五柳先生”。有关陶渊明归隐的事,还是先来看《宋书·陶渊明传》。《传》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应该说,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但他无法接受甚至忍受官场的种种约束,从此走上了归隐之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他的隐居的宣言。
陶渊明写了很多田园诗,表达自己对“心灵之家”的强烈渴望。《饮酒》一组诗很能说明问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中也让我们知道他与别人隐居不一样,偏偏结庐在人境,认为只要没有车马之喧就好。“南山”在这里有故事,说的是东晋前期的隐者翟汤(公元272~)所隐居的地方(参见《晋书·隐逸传》)。他与陶渊明相隔一百年,且都是浔阳地区的世家大族。
当然,诗归诗,生产归生产。大家不妨仔细赏读。我选择《归园田居》的第三首来看看他的劳动成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翻译成今文是,“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同样,诗归诗,生活归生活。陶渊明在隐居田园的时间里,经历过挨饿的感觉,也曾讨过饭,生活极度艰难。还好,最后,陶渊明都挺过来了。晚年的范浚也是如此。
从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到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贺,可爱的范浚还是把他们当作“隐士”来看待的。只是,白居易借鉴了陶渊明的经验,选择了“中隐”。
陈水河原创于2018.8.23早上
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