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往事:张灵甫化身“常山赵子龙”,一个团打残3万日军
苏州相城区望亭镇,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古镇,素有“苏州西大门”之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北太湖滋润千年。
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望亭历劫无数。
今天要讲的望亭往事,与抗日名将张灵甫有关。八一三淞沪保卫战时,张灵甫受命守卫望亭掩护大部队后撤,一个团守着铁路桥与3万日军鏖战3天,硬是将曾经活捉8万英国军队的一个日本师团死死咬住,寸步不能进。
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张灵甫原本是在坐牢的。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他是蒋介石的爱将,怎么会去坐牢?
张灵甫很有才华,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北京读了一年多的书,但是家里负担不起他的学费,被迫放弃学业辗转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他在跟第二任妻子吴海兰结婚时,已经是胡宗南手下的一名团长。1935年的一天,张灵甫发现一份重要军事文件丢失了,怀疑是妻子拿走的,但吴海兰不承认,张灵甫一怒之下拔枪将她打死。
国军团长杀妻,瞬间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街头巷议,各界都要求严惩杀妻暴徒。迫于舆论压力,张灵甫被判死刑,后来因身患重病得以减刑,被判入狱10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国防军事委员会发布特赦令:全面抗战不可避免,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凡服刑国军官兵,一律释放,回原部队戴罪立功。
张灵甫被爱才的74军58师师长王耀武要到了自己的部队担任团长。上任之初,便开赴前线参加淞沪会战。
在嘉定,日军仰仗武器先进疯狂进攻,国军支撑不住之际,张灵甫跳出战壕,手持机枪领着敢死队发起反冲锋,将日军杀得大败。
张灵甫的血性是有目共睹的。淞沪会战前,作为74军51师第305团团长的张灵甫,给兄长写了一封交代后事的绝命书。
“这次对日之战,为国家民族争保留,佳兵吉祥,去世活未卜。家人当认我已去世,绝勿视我尚存。余果去世,堂上双亲,请兄供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余妻守嫁,听其自然。”
字字可谓沉甸甸、荡气回肠,至今让人读来,都能看到一位杀身成仁的中国热血男儿的形象。
由于日军在金山卫登陆,被抄了后路,淞沪战场的国军不得不转入总撤退。
第74军奉命担任苏州到吴江防线的防守,并展开一翼沿太湖警戒,防止日军由太湖登陆,以掩护淞沪战场撤退的30万大军的侧翼。
军长俞济时认为位于水陆要冲的望亭镇将是日军必取之地,便命令王耀武派一个团前去配署在望亭。
王耀武叫来第151旅旅长周志道,并把张灵甫团配属给他,交代周志道指挥第151旅与第305团突出阵线,负责固守望亭,迟滞追击的日军。
望亭镇位于苏州市西北,有京杭大运河与京沪铁路通过,是苏州与无锡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而日军要越过运河,最完美的路线便是夺取望亭的137号铁路桥与运河铁桥。
当时,撤退的数十万国军正向西奔突,这种战况下,留下阻击的小部队往往处于绝境,只能以血肉之躯与追击的日军拼消耗、拼伤亡。
张灵甫兵力微弱,但任务却是整个战线最沉重的。由于兵力不足,他只抽调了一个营驻守望亭,自己则带了一个营压阵守桥。
第305团孤军死守,没有援军,没有补给。这是对将领信心最大的考验。
1937年11月18日,第305团占领阵地,19日与日军前卫接触。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张灵甫端起枪亲临火线督战。20日,随着日军大批增援赶到,战斗陷入胶着状态。
作为职业军人,张灵甫执行战斗命令向来是不含糊的,在望亭,他与全团官兵抱着必死的勇气,舍命抵挡日军的猛攻,击毙日军千余人,为在混乱中溃退的大部队争取到了3天宝贵的喘息时间。
第305团经过3天激战,将火力强大的日军拒在铁路桥之外寸步难移。24日傍晚,张灵甫接到撤退命令,带领所剩无几的伤残部队,炸毁铁路桥,撤出望亭镇。
当张灵甫带着幸存的战士回归建制,师长王耀武拉着他的手说:“3天来一直为你担心,能冲出重围,真是命大!”
王耀武为何有如此感叹?因为敌人真的很强大,这个敌人就是臭名昭著的久留米师团。久留米师团的组成,那都是日军从小收留抚养的孤儿,自小被灌输了不怕死、不要命,只听命令的精神。
该师团在入侵新加坡的战争中,曾以3万兵力包围并俘虏8万英军,可见战斗力有多么强悍。所以一开始,日军对布防望亭镇的张灵甫第305团很是轻视,始终认为我军是不堪一击的。
这里还要说一件事,张灵甫到底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对文物相当重视。在奉命撤退的路上,接到军长俞济时命令,让他顺路把苏州的宝带桥炸了。
张灵甫起初不以为意,可是当他来到桥边就犹豫了。这宝带桥非同小可,它是建于唐代的多孔石拱桥,全长317米,桥宽可并行两辆汽车。
他很明白这桥的价值,怎么也舍不得把老祖宗的宝贝毁在自己手里。于是,他让士兵在桥的两头各开3道深沟,给日军过桥设置障碍,以此来迟滞日军的速度。回头当俞济时问起时,张灵甫说桥太坚固了,炸不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